2015年8月10日 星期一

C觀點 施永青 中間派的 存在先於本質 2015年08月10日

「存在先於本質」是存在主義者的主要理念。這和傳統的柏拉圖的想法很不一樣。柏拉圖認為:世上是先有抽象的理念,然後才有具體的存在。木匠是先在心目中有一張桌子的理念──一塊平面的板加四隻直立的腳,才可以動手去造一張桌子。因此,桌子的理念是桌子的本質,它先於存在,並決定存在的模式。

但在自然界,水的存在先於人對水的認識。先有水的存在,人才能逐漸認識水的本質。人在生活中看到水會變冰,亦會變水蒸氣。
看到水的存在有三種模式,才逐漸認識水和周遭存在的各種關係,然後才對水的本質有一定的認識。因此,存在應先於本質。

至於人自己,父母製造子女的時候,根本連造出來的是男是女也不知道,不可能是按一套理念去製造的。因此,人的存在並無預設價值。人先有存在,才有自我意識,才透過選擇,打造出今天的自己,是存在先於本質。

我之所以要與讀者談存在主義,是因為近期接觸到一些想在政治上行中間路線的政團,發覺他們想法很柏拉圖式。他們先在心目中有中間派的定義,然後決定誰可以加入中間派。而我則認為中間派早已存在,而且該佔社會的多數;我們應先了解中間派在想甚麼,然後才可以根據他們的取向,制定中間派的政治路線。這樣才有條件把中間派團結起來,形成一股政治力量。若是一些政治人物,先有一套自己的理念,然後要成員服膺這種理念,這只會令港人從兩端分化變成多端分化。

在正常的情況下,社會上大部分人都是中間派,只是處於兩端的少數派各自發功,不斷拉中間派加入他們的陣營,才令社會變成兩頭大中間小的畸形狀態。大家鬥個你死我活,社會沒法跨前一步。

要改變這個狀況,必須把泛民中與建制派中大部分較為溫和的分子分拆開來,重新融合成中間派。社會上有了一個像樣一點的中間派之後,市民就可以在沒有壓力下,選擇非黃非藍。這樣,中間派的力量才可以凝聚起來。有了中間派的存在,才談得上按照中間派的取態,制定出一條適合中間派的政治路線。

要逐一界定社會上哪些人屬於中間派,並了解他們的取向,並不可能。比較可行的方法是透過他們的代表人物──立法會議員,進行象徵性的政治劃分。我們可以先把所有的立法會議員,按政治光譜排列好,然後削去兩端的20%,那剩下來的60%就可以視作為中間派。

最好當然是能夠把這60%的議員都爭取成為中間派的成員,在未做到這點之前,可以研究這批議員有甚麼共通點,有哪些可以共融的立場。只要可以私下接觸這些議員,他們就會放下黨性,露出人性。我們就可以按照他們的人性,制訂出一套適合大多數港人的政治路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