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雖曾長期受英國統治,但港人對英國政制大都不甚了了。原因是英國政府從沒視港人為英國的子民,沒有讓港人有投票權。既然無權參與,沒有興趣關心亦是正常的。然而,香港現時正進行政制改革,以決定2017年該如何進行普選,那就有需要參考一下其他國家的民主政制;但很可惜,我發覺很多即使平時參與政治行動比較多的人,亦對英國的政制所知甚少。
英國的政制比較保守,仍保留由貴族組成的上議院,但大部分權力已掌握在以普選產生的下議院手中。不過,上議院亦非橡皮圖章,它仍擁有延宕性的否決權──下議院通過的議案,如果上議院不贊成,議案就不可立即執行,可以拖延最多12個月。
這種拖延權其實也是一種很實在的權力。有些事情如不能第一時間推行,12個月後再做,可能已作用不大。再者,12個月後,世情可能已出現重大變化,下議院本身也可能會有不同的取態。因此,說上議院已形同虛設是不成立的。
上議院由小圈子組成,竟對由全民選出來的下議院決定有延宕否決權,嚴格來說也有違民主信念,可見真民主的定義實在不容易下,而各國的政制亦無可避免會受到一定的時空限制。
因此,各國的政制其實差異很大。英國行內閣制,美國行總統制,總統有得讓人民選,首相及內閣成員則由執政黨決定。在英國,人民沒有機會選首相,人民可以投票選舉的是「區議員」──代表自己居住地區的下議院議席。
現時,英國分659個選區,每區只有一個席位,以單議席單票制方式選舉,不行比例代表制。理論上,如果有個政黨在每區都以些微票數落敗,那即使它獲得近半數的選民支持,也可能在下議院內一個議席也沒有。更荒謬的是︰如果它在各區輸給的對手並非屬於同一個政黨,那即便是它屬全英國最多人支持的政黨,它一樣可以沒有議席。當然,這是一種極端的情況,在現實世界很難出現。不過,在贏者全取的制度上,下議院的代表性,的確可以出現漏洞。
此外,英國的區代表的選舉,表面上是選議員,實際上是選政黨。民意調查顯示︰選民投票時,基本上是不理會候選人的個人因素的,選民關心的是各政黨的政綱與各黨黨魁出來拉票,傳媒對真正參選的候選人卻報道甚少。這樣的選舉有點名不符實。
大選之後,獲下議院過半議席的政黨可以自組內閣,決定由誰來當首相,其過程不但不用諮詢人民,連普選黨員也可以不理,由黨的高層自行判斷。如果沒有一個政黨獲過半數議席,那就得與其他政黨組織聯合政府。
以今次選情來看,該沒有一個政黨可獲過半數議席,連組聯合政府也有難度,這種發展勢必影響新一屆政府施政能力,英國的國運可能因而走下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