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30日 星期一

投資就是生活 周顯 從揚科集團 看同學的經濟效益 2015年03月27日

李昌源、楊敏健、陳國培均是香港大學理學院的舊生,譚國華則是社會科學院的老師(相信是助教),是四人中年紀最大的一位,唸的是工商管理,今年已經六十四歲了。四人在一九八七年已經相識,其中陳國培的年紀又比前兩者大上十年,其實三人是同在一九八九年電腦系畢業的,相信陳國培是以mature student入學的。

四人在一九九二年成立了「揚科集團」,這是一間資訊科技服務供應商,在一九九五年作出過業務重組,之後的業務有起有落,在二○○九年還終止了在中國內地的業務,專心打理好香港的業務,客戶包括了香港的好些大機構,例如政府、銀行之類,以及大公司如周大福珠寶、太平保險之類。換言之,這是一間本土公司,在本土意識高漲的今天,一間本土化的科技公司,的確是非常政治正確的一盤生意。

李昌源(左)及楊敏健(右)是港大同學,一同創辦的公司揚科集團上周上市。

同學們合夥搞科技公司,齊心合力,在二○一二年至二○一四年,利潤分別是1,612萬元、1,279萬元、630萬元。為甚麼在二○一四年的利潤會急跌呢?其實利潤並沒有下跌,只是因為它花了740萬元的費用,去搞上市,到了二○一五年,終於修成正果,成功上市了。

這故事頗有點兒蓋茨和保羅亞倫的勵志意味,後者的「微軟」當然比「揚科集團」成功得多,但不要忘記,在香港這個「hi-tech揩嘢,low-tech撈嘢」的商業社會,能夠搞科技公司而在交易所上市,已經是鳳毛麟角,非常了不起的事了。然而,少年子弟江湖老,二十多年前壯志豪情的少年人創業,在成功收割、順利上市的時日,已經是四十多歲的英年了。

揚科集團(8140)於三月十八日上市,總配售股數是2.5億元新股,配售價是0.38元,即是集資額為9,500萬元。 正如我一直反覆強調,新股上市後的炒不炒、升不升,並非因由基本因素,而是由它幹不幹、幕後人有沒有實力、有沒有意願去炒,佔了最大的因素。我之所以寫下前文的那些背景分析,只是聊表一格而已。

另一方面,我之所以留意到這股票的上市,當然也是因為線人提供和推介,並非經由自己去慢慢挑選。畢竟,長線投資必須細心去研究和計算,但短線投機,則線人的資訊比起任何的研究均更有效。

然而,我之所以在《東周刊》的「投資就是生活」專欄去寫這股票,並不全是為了推介,另外的一個原因,是企圖藉着這個故事,去說明在人們投資和理財的時候,朋友是多麼重要的事情。換個說法,在金錢的世界,要想獲得金錢,有時候,並不一定單單靠自己,朋友間、同學間、親人之間的互相支援,往往也是不可或缺的。

所以我常常說,你的發達之路,並非單單由投身社會工作時開始,而是從讀書時,便已開始了,再者,讀書時也並不限於努力讀書,考取好成績,除此之外,認識一些有潛質的同學,也是發達的不二法門,最佳的例子當然是保羅亞倫了,據說,李澤楷公司的高層,也有不少是他在史丹福大學唸書時的同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