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6日 星期四

巴士的報 盧永雄 搞學校如一盤生意 2015年07月15日

將學校和生意類比,難免要捱一頓臭罵,辦學作育英才,如此神聖事業,怎能和銅臭生意扯上關係? 不過現實往往是殘酷的,營運學校確是如此。

每年高考放榜之日,就是比拼成績之時。傳媒以至家長,都把注意力放在產出狀元的學校身上。有人歡喜有人愁,有學校爆冷奪魁,有名校失望而回,這不止是學子入讀大學之戰,也是學校爭奪良好學生來源之戰。

多年前一個教育局常任秘書長請我吃飯,我向他請教學校好壞的關鍵。他說辦學和你們做生意一樣,校長就如一個CEO,學校有個好的CEO,就可以把學校搞上去,CEO不好,學校就愈搞愈差。我覺得這個見解很新鮮,自己也認識不少校長,後來和他們閒聊時,有意無意也問到學校的「營運」問題,發覺好的校長真是有一套,很有策略,去搞好自己學校的「業績」。

學校是靠好的成績,去吸引叻學生入讀,去吸收更多資源。好成績包括最頂尖的產出狀元,但更重要的可能是高考各科的成績,例如中英數通識四大核心科目達到3、3、2、2入大學基本要求的比率,各科能達到最高5**成績的比率;以及考入本地資助大學學位的比率等。

近年新高考對學校增加了不少挑戰,例如對傳統名校而言,英文科是他們學生的傳統強項,中文科一般較差,要在中六參加高考拿中文5**的難度,比中五拿A的難度高,就影響了這些學校的狀元產出率。另一個極端是在下遊的學校,如何保住成績不逐年下跌,出現惡性循環收生不足有裁員之險,就是這類學校的難題。

現實上力求上進的校長很多,混飯吃的也有。有些校長自知能力不如人,很難搞好成績,就著力搞好公關,不止對辦學團體搞活動的要求有求必應,還致力參加地區或教育界事務,總之搞好關係,以免自己被殺。

想混飯吃容易,想做好校長就難。即使是傳統名校,只是一科中文成績較落後,也頭痛之極,因為中文不好,就較難產出7科全部5**的狀元。更有甚者,有為數不少的主科成績優良的學生死在中文不及3分手上,影響入U比率。應對之策有初中開始大力催谷中文,文言文有多深教多深,希望由小谷起,當然讀到一班以英語為母語的番書仔「嘔白泡」。另一個策略是索性避戰新高考,轉戰國際IB試,學生以入牛津劍橋哈佛耶魯為目標,但學校難免更貴族化。

對一大批地區名校或新直資學校而言,入讀學生質素雖然不差,但如何能令大面積的B級的學生變成A+級,就是重大挑戰。各學校面對的問題都不同,但大體上如何大力提升部份核心科目的成績,包括找好老師任教、安排良好機制輔助學生等。當中包括嚴格的管理,要將學校的重要資源,用到骨節眼上。

家長選校只看結果,但看學校學生高考的整體成績,可能比有沒有狀元更重要。當然更關鍵是找對一個校長,校長好,子女入讀這家學校,前途就會更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