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5日 星期三

巴士的報 盧永雄 放榜要規劃人生 2015年07月14日

第4屆中學文憑試(DSE)今日放榜,今年日校考生有6萬1000幾人,較去年下降7%,考獲本地大學要求的「3322」,即中文及英文3級,數學及通識科2級,有超過2萬4000人,達40.3%,數字與去年差不多。

中文及英文科繼續是殺人之科,分別有52.6%及52.4%人考取3級或以上,數學和通識科就有82.8%和87.2%考生,考取2級或以上。換言之有近半學生只因中文科或英文科未達標,而與本地資助大學無緣。

據2012年一項對15歲的中學生調查顯示,有51.4%中學生想升讀大學。但即使有40.3%中學生符合入大學的基本資格,現實上入讀本地資助學士課程的比率只是 18%,遠比歐美國家的超過50%的比率低,而鄰近地區台灣卻是超高,入大學比率高至94.4%。簡單點說,3.5個想入大學的中學生,只有1個入到資助學位。其餘失落者若想繼續讀書,就只能出國、入讀本地私立大學或副學士學位。

討論這個問題的方向,其一是要求政府增加資助學位。但遠水不能救近火,明天放榜的學生,夠資格入大學的可能要按成績重新調整選擇,不夠資格入資助大學的學生又要為未來而惆悵。

但以我30年職場的經驗,發覺很多人是選錯學校讀錯科。人,很易受一些流行感覺影響,沒有看到就業市場長遠的大勢。感覺,有老感覺,有新感覺。新感覺的例子很多,就在學生報大學時新近產生的感覺,會大大影響到學生的選擇。在我年青時有套電視劇叫「北斗星」,講社工的,那幾年就好多人報考社工系。睇到六四就好多人讀新聞系想做記者,睇完「衝上雲霄」就想做機師。這些工作市場需求有多大,是否適合自己,學生們報考時沒有想清楚。

至於老感覺,最根深蒂固的是非要入大學不可。在我年少的時候,「入到大學就掂」,可能是相當合理的判斷,因為只有1.5%左右中學生入到大學,由於人數很少,加上當年香港經濟正在起飛,所以入到大學就是未來就業的保障,大學生和非大學生的工資差距極大。我85年畢業,基層工作每月工資大約2000元,大學畢業做記者2800元,入政府做行政主任7000元,讀到大學,和普通中學生收入的差距很大。

如今有18%中學生唸大學,加上外國留學,唸私立大學的畢業生,有20多個%,加上副學士有60%,大學生數量多了很多,再不吃香。大學生收入高不高,主要視乎你是否尖子中的尖子,或唸了十分缺乏人材的行業,但大多數大學生,至少以起步收入為例,比基層工作的人工更低。大學生人工1萬,洗碗工1萬4,地盤紥鐵3萬多,地盤隧道工作可能高至5、6萬。

社會富裕,勞力工作不是很多人願意做,個個畢業生想做寫字樓工。他們可能不知,經濟放慢,老闆賺錢也不多,文職工作很多人搶,工資就無法升。只有勞力工作無人願做,工資才年年猛漲。

結論是一個大學學位,不再開出高薪厚職的保票,入大學要讀啱未來社會需要的工種,才有前途。入不到大學也不用太失望,若自己不是讀書的料子,學一門手藝,做勞動工作,可能更有「錢」途。中學生,要學識規劃自己的人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