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5日 星期一

勝向敗中求 黃國英 不為斬而斬 2015年06月15日

一般香港散戶學投資,最易犯的錯誤是過分集中兼太有紀律,動輒就止蝕。輸少少就斬,不錯可保命,但頻頻出入或有損士氣,而由於每次容許出錯的空間太細,縛手縛腳之下,反而更加難去贏大錢。
以上周市況為例,先有過千隻港股下挫,二三線大調整,再有新沙士疑雲,恒指忽然急跌。當時自己在港股方面的持倉當然是全捱打,可是不但沒有恐慌止蝕,而是把握機會再加注,沒有因盲目驚輸,白白浪費一個入市機遇。如當時低位沽貨,現時高位追番,萬一港股不幸跌過又要再斬,結局只會是人都癲。
斬倉的原意,是控制風險減少損失,但一成不變純粹以價位上落作準則,其實並不合理,尤其是港股是一個衍生工具主導的市場,非常容易超買或超賣。正確的打法是要判斷面對的風險的本質,今次因自己完全不認為新沙士會帶來股災,故相當積極去迎戰。換句話說,證據是重要,卻不及故事劇情的背景重要。
對比止蝕,更加重要的風險管理是注碼控制及分散投資。自己低位可以果斷行動其中一個原因,是審視過當時的狀況,即使手上好幾隻二三比5月底收盤價跌了一至兩成,整個港股組合也只是跌了3個巴仙,而計入海外市場持倉的話,損失縮減至兩個巴仙,以今年累計表現,這個回落幅度暫時仍然可以接受,所以不怕繼續去冒險,甚至將注碼加大。而能夠輸得少的理由,是高位肯食胡,早前鎖定部分利潤,海外持倉又有些進帳,沒有因為過度看好港股而一早持倉太重。
同樣道理,自己也認為希臘危機最終可以平息,就算出現最壞狀況要脫歐,只要當作是個別事件,震盪也應該相當短暫,所以手上的歐股持倉也沒有變動,正在硬食目前的調整。唯一和香港不同的地方,是不敢貿然加大持倉,因為脫歐的話會算是史無前例,不似疫情市況,我們至少見過沙士豬流感伊波拉,知道影響是有個限度。萬一持貨過多,歐股出現急跌的話,屆時唯有被迫減持一途,沒有死守或加注的彈性,故要管理注碼減低風險,寧願睇中的話贏少一點。要冒險才會有回報,風險管理的工作,是確保自己在輸得起的狀況去出擊,但盲目一味只懂得用止蝕位,是可能會落得隨波逐流。價位一跌就要為斬而斬,對財政健康沒有好處。分散投資控制注碼,是減低了贏大錢的機會,卻可以增加犯錯的空間,提升勝算,對一般人而言更為合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