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3日 星期一

北角ETF 散戶心理 想鸁 不想輸 2015年2月23日

最近我一直在想,一般散戶買股票是抱著什麼心理的呢?網上的文章大多只是作者的主觀心得,但其中發現了一篇比較不一樣的文章(http://gn00116743.pixnet.net/blog/post/41007969-%E5%BF%83%E7%90%86%E7%A8%8B%E5%BC%8F%E7%9A%84%E5%B0%8E%E8%88%AA%EF%BC%9A%E6%83%B3%E8%B4%8F%E9%8C%A2%E8%B7%9F%E4%B8%8D%E6%83%B3%E8%BC%B8%E9%8C%A2%E5%B0%8D%E7%B8%BE%E6%95%88%E7%9A%84),當中講述散戶心理中「想鸁」跟「不想輸」。

首先,他說人們「想鸁」跟「不想輸」的想法,是兩套完全不同的東西。他們在我們腦袋行走的路徑和系統是不一樣的,換句話說,當你想著「想鸁」,就很難同時想著「不想輸」。我的理解是,當你想著某隻股票能為你賺多少錢時,你就很難再認真考慮它也可能為你輸多少錢,相反亦然。這有點像當一個人專注於進攻時,就會忽略防守。該文章後段中,我感到作者所謂的「不想輸」,其實應該是指「不認輸」,而結論是散戶應抱有「想鸁」的積極心態,不要有「不想輸」的消極心態。

至於我的見解跟他有點不同,為了能解釋得清晰一點,先談一下兩個詞的定義。用打球做例子可能比較容易明白,當一個人「想鸁」的時候,就會主動進攻,想辦法以最越短時間、入球越多越好。「不想輸」的人就會採取守勢,全力阻止對方入球。因此,我相信每人買股票也有一定的「想鸁」的心態,如果只有「不想輸」的心態,根本不會買股票,做儲蓄定期好了,這也是我不太認同該文章指一般散戶欠缺「想鸁」的心態這看法。

回說主題,我認為一般散戶輸錢其中一個有趣心理就是「想鸁」跟「不想輸」失衡,一開始一味「想鸁」,於是高追猛進,不懂見好就收。到股價回落至低於買入價時又「不認輸」,一味死守,只渴望奇蹟出現,希望返回家鄉就好了。當真的返回家鄉,「想鸁」的心態又可能再現,不願沽出,當又從高位回落,又再一次後悔。從此以後,失去信心,打定終極「不想輸」的心態,決定以後不再玩股票。

要斷絕這一循環,我們應該好好平衡兩種心態,一開始買股票時,既要抱著「不想輸」的心態,這裡的「不想輸」不是不認輸,而是真正的不想輸,因此會小心謹慎,等待認為有勝算的機會才下注,但同時也要抱著「想鸁」的心態,才能不至於過於保守,願意承受一定風險。當股價開始回落或不再看好時,也要保有兩種心態,止賺就一定不會輸,「想鸁」就不會過早沽出,平衡兩者的話,可以選擇沽出部份。當不幸跌穿買入價時,仍是應該抱著兩種心態,考慮應該主動「認輸」,賣掉止蝕,以保存實力,等待機會,還是值得增持,博股價反彈。

深想一層,「想鸁」跟「不想輸」不就是巴老名言中所說的「貪婪」與「恐懼」嗎?恕我離一下題,我一直對「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別人恐懼時貪婪」這名言抱著懷疑態度,當中有兩個問題。第一是比例問題,多少人貪婪才算貪婪,多少人恐懼才算是恐懼?第二,我不知道別人是在貪婪還是恐懼,只能假設買的人就是貪婪的人,而賣的人就是恐懼。股價大升時,買的人比賣的人多,這可以說得上是貪婪的人比恐懼的人多,可是如果股價在低位才剛開始大升,我真的要恐懼嗎?反之,在高位時大跌,我真的要貪婪撈底?反駁者可能認為貪婪/恐懼的人不夠多,這又會重回第一個問題,怎樣才算多?結果這名言變成了一句名言:低買高賣。

因此,我的結論是貪婪時不忘恐懼,恐懼時不忘貪婪,努力克服人性弱點,讓兩種心態時刻並存,才能長玩長有。有點像香港首富李嘉誠說過的話:順境時不用得意,逆境時不用灰心。

循例報告一下北角ETF,今早買入了兩隻牛證,分別是平安瑞信五七牛E(RC)(61303)和騰訊瑞信五九牛A(RC)(61289),競價時段時看見平保下跌,一度取消了掛盤,又後來又心動,結果在開巿時以高位0.105買入,現價帳面蝕570塊。騰訊則掛的價錢太低,結果要高追掛0.1,同時又手癢,直接在早上就掛0.11賣。午後當股價在0.105打算取消,豈知已經賣出,扣除手續費後,賺約9百多,結果收巿造0.127……雖然賺不到跟蝕還是有分別的,不過實在難以高興起來。匯豐收巿後公佈業績,現時拖累夜期跌一百多點,早前買的熊證大概會回復正數吧,今晚再考慮一下該如何處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