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笨象昔日模式行不通
環球大環境而言,去年算不上是逆境,惟滙控年報卻顯示,獨立委員會評核集團去年的整體表現評分,有多個環節是零分,包括成本控制、收入升幅要大於成本上升幅度以及是股本回報。三個零分,其實問題是源於成本,包括來自員工成本及監管成本。除非滙控可以改為全面電子化,成為一間純網上銀行平台,銀行員工成本再慳有限;惟銀行作為一盤人的生意,要在亞洲地區保持龍頭地位,尤其在deposit and wealth領域,仍然講究personal touch呢!
至於監管因素,更要期望,甚至奢望已得勢不饒人的全球監管者忽然變得態度善良,根本就是天方夜譚。故滙控在成本上的壓力將會是持續的。滙控用了很大篇幅列舉潛在監管訴訟,有券商估算,單單這方面的開支,二○一五及一六年每年最少要付多三十億美元。
每次出事,滙控道歉,之後又出事,滙控聘用應付監管的員工人數,為數最少近三萬,試問在控制成本大前提下,怎能夠有額外資源及專才去擴展核心業務?罰過、股價瀉過,滙控對強化內部監控誠意毋庸置疑,但一間服務數千萬客戶、全球網點近八十個市場的大型跨國金融機構,監管中出事的命中率只會是最高,或者注定滙控在新常態之下,賣點只是逆境有優惠、而順境卻是它們的逆境。
滙控有需要承認,八、九十年代建立的跨國王朝,環球網絡多元化模式,在後金融海嘯時代已是行不通。以前,滙控存戶多、網絡大,既有多元化賣點,而且滙控可以利用香港等存款基礎大、資金成本低的左右護法,補貼其他市場,尋求高回報放貸或客戶槓桿業務。但過去六、七年以來,環球新常態是,低息成本資金氾濫,卻沒有對低成本資金的需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