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世界,資金對風險的偏好是不斷地在改變,有時從債券市場湧入股市,有時從股市逃往債市;如果不了解債市的情況,就很難把握得住資金的流向,很容易走失機會。因此,一個投資者,即使沒有條件作債券投資,亦得關注債券市場的情況,並對債券投資的特色有基本的認識。
投資界把債券視作有Fixed Income的資產,既有固定的利息收入,到期又可以收回本金,投資的風險較低,其安全性僅次於銀行存款。政府的外匯基金、退休基金、保險公司收到的保費等都會有相當的一部分,以債券的方式持有。當私人的財富積累到一定的水平的時候,其資產組合裏亦不可能沒有債券,否則就會被視作不夠專業,不夠健康。
資產豐厚的人大都會有債券投資,除了因為風險較少之外,還因為這是直接借錢給需要錢的機構,可以省卻銀行的中間收費,所以回報亦較收銀行的存款高。
我們平時把錢存在銀行,銀行不會只是把錢鎖在保險箱裏,它必須把錢借出去,收取更高的利息,才有能力發息給存戶。由於銀行有經營成本,而銀行的股東亦要有盈利,銀行從債務人身上收到的利息,當然不可能全數轉給存戶;直接買債券,就可以省卻銀行的中間剝削。不過,經銀行把錢借出去亦有好處,就是銀行會承擔債務人無法償還欠債的風險。相反,如果是直接買債券,債券的擁有者就得直接去面對風險。
此外,買債券並非只能保守,不可進攻。買債券除賺息外,還可以賺價。因為隨着市場利率的升跌,債券的價格也會跟着起落。利息趨跌的時候,債券價格就會上升,債券的擁有者亦可以中途套現,不一定要等到期末才收回本金。
一般人對市場利率與債券價格的關係常有誤解,所以有需要解釋一下。一般人會以為,利息上升會有利於債券價格,實情是剛剛相反。因為大部分債券都是定息債券,在發行的時候已說清楚會以哪一個固定的利率來付息給債權人。因此,一旦市場的利率上升,就代表不用買入以前那麼大額的債券,也可以收回同樣的利息。譬如,原先是五厘年息的債券,100萬元一年可收五萬元,現在利率升至六厘,要收五萬元利息,只需買入83.3萬元債券已有了。換一個角度來說,就是同樣是買入一百萬元債券,以前只可以收五萬元利息,但現在買新發行的債券,則可以有六萬元收益,那新發行的債券自然較具吸引力,擁有之前發行的債券的人,若然想套現,就得以折讓價出售,如是導致債券的價格下跌。
我發覺市場有些投資者,連這些很基本的投資常識也未弄清楚,已在投資市場赴湯蹈火,實在令人擔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