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2日 星期五

巴士的報 盧永雄 無夢的商業城市 2015年05月21日

剛剛去了杭州參加阿里巴巴集團主辦的「全球女性創業者大會」。我自己作為男性,在這個大會,自然只能做旁觀者。不過期間聽到了很多知名創業者的意見,獲益良多。

在大會上,阿里巴巴集團主席馬雲、著名網報《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 )創辦人阿里安娜·赫芬頓(Arianna Huffington)、阿里巴巴屬下的螞蟻金服CEO彭蕾以及由演藝界打入財經界的趙薇等人,分享了他們的成功經驗。我發現他們的表述雖然各有不同,但當中卻有一個驚人地相似的地方,就是:要成功,必需要做夢。

講得最直接最有趣的,反而是商界初哥趙薇。她說首次出席這種「高大上」論壇,有點兒受寵若驚。談到成功秘訣,她說自小愛造白日夢。現時的問題是工作時間太長,做夢的時間少了。不過,她認為隨著人的成長,人生經驗多了,能夠想到的事情更多,更應該花多些時間去做白日夢。

趙薇談到她努力的原動力,來自小時候便開始夢想過獨立生活。她的母親是教師,管教得很嚴厲。經常大力督促她的哥哥要努力拼搏,可能是在這種環境,令到她自小就有獨立生活夢想。

而《赫芬頓郵報》創辦人阿里安娜談到她的網報的成功秘訣,則用了Vision(願景)來形容。對於創業者而言,願景與夢想是同義詞,都是對未來的宏大期盼。人稱新媒體女王的阿里安娜是希臘裔美國人,55歲的時候與朋友創辦了網報《赫芬頓郵報》,後來在2011年,以3.15億美元將《赫芬頓郵報》賣了給美國在線(AOL)。她現時仍是《赫芬頓郵報》的總編輯。

在堅持夢想這一點上,馬雲與阿里安娜的講法很相近。不同的是馬雲提出了一個5年的時限。他建議年輕人創業,起碼要堅持5年。因為很多創業者,開始時興致勃勃,但遇到困難時便輕易放棄。所以,他建議年青人要不畏困難,堅持5年,看看能否成功。

聽了這些成功人士的分享,我的感覺是愛做白日夢的人,容易有宏大的理想,比較願意冒巨大風險,走出來創業,若同時有過人毅力,就有機會達致成功。

曾經有一位內地大互聯網公司的高層問我,為什麼香港這個商業城市,這麼少人創業呢?在內地,即使剛剛工作了兩、三年的年輕人,手上有些少資本,也會走去創業。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香港在六十、七十年代,香港經濟剛剛起飛,那時創業的人很多,搞小生意、經營「士多」,或者開「山寨廠」。當時的香港人夢想很多,冒險心很強。到了今天,香港卻變成一個無夢的商業城市,到底是大財團已經壟斷了所有商業機會,抑或是大家都一個安穩的空間(comfort zone),不想走出來冒險呢?

此前,中國社會科學院出了一份報告,指出深圳的競爭力已超過香港,特別在創新科技方面。我到內地多個新產業發達的城市看過之後,發覺香港在創新、在冒險方面,比國內的大城市,不是稍微落後,而是落後了太遠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