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治一潭死水,互相傾軋,早前和一班研究政治與歷史的學者朋友聚會,頗有啟發。
大家不約而同的談到一個問題:外敵。有研究國際政治的朋友提出幾個小國或地區,搞了民主政制,定期有選舉,但政治還算穩健,經濟相當強勁,它們都有一個共通點,有強大的外敵在旁,逼著內部團結,奮發向前。
在中東有以色列,遲至1948年二戰後才建國,人口813萬,國土面積2.1萬平方公里,以人口計絕對是小國,但人均產值達3.1萬美元,以一個非石油出口國而言,以色列極其成功。它生活在中東國家的包圍圈中,早年更長期受巴勒斯坦人恐怖襲擊,促成國人相當團結。
在亞洲有南韓和新加坡。南韓人口5043萬人,國土面積10萬平方公里,算是一個中等國家,人均產值3.5萬美元,1987年實行民選總統,但一直能保持相對的穩定。其北方有北韓虎視眈眈,隨意又來一場炮戰,令南韓還維持著半戰爭狀態,逼使國人團結。
新加坡在1965年脫離馬來西亞獨立,人口547萬人,國土面積716平方公里,人均產值5萬美元,國小民富。新加坡雖然早就實行選舉制,但亦被指執政人民行動黨壟斷了政治權力。早年和馬來西亞關係極其緊張,國父李光耀快速建立自己的軍隊,以保護國土。近年和馬來西亞關係比較和緩,但執政黨長期強調國人要有奮鬥心。
有一個相反例子:台灣,面積3.6萬平方公里,人口2347萬,人均產值2.1萬美元,台灣早年經濟發展水平和南韓接近,近年被大幅超越。1949年中國大陸解放後,海峽兩岸極其對立,到1976年毛澤東和蔣介石相繼去世,1978年中國大陸開始改革開放,兩岸對立氣氛逐步化解,慢慢三通,關係變得友好。台灣也失去敵人,1996年實施總統直選後,在無外鬥的格局下,內鬥劇烈。
以色列、南韓、新加坡的成功,台灣的敗落,和外敵存在與否息息相關。
有研究歷史的朋友插話,中國歷代將相,有「養敵於外」之說,即是說不要急急把外敵消滅,否則馬上變成自己人打自己人,邊將會被調回京師,解除武裝,甚至抄家滅族。
明朝後期名將李成梁,就是玩這個遊戲的高手。萬曆初期,清朝前身滿族女真部開始在邊疆為患,李成梁鎮守遼東30年間,鎮守邊關,成為名將,後世指李成梁「大捷者十,邊帥武功之盛,200年所未有」。其實李成梁的兵力遠強於女真諸部,他挑撥各部自己打自己,然後有需要時就滅一兩個部,殺女真500人,就報殺5000人,有需要時就像提款一樣,隨時向皇帝虛報戰功,最後被言官彈劾。好像李成梁這樣「養敵於外」,玩到相當過火。若然他一開始就盡殺女真諸部,恐怕之後也沒有清朝,歷史可能會改寫。
香港政治,97年的外敵,就是殖民地政府,那時也沒有太多選舉政治,社會相對和諧。97年後英國人一走,外敵一去,香港人就自己打自己。社會沒有共同敵人,就沒有需要團結,政治爭拗,也可以永遠不停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