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討論這個課題,我們得首先去重溫一次心理學家Abraham Harold 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這個經典的理論,是來自他在一九四三年發表的一篇論文《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在這篇幾乎是無人不識的論文中,他指出了人類需求的五個層次:
花錢也分幾個不同階段,滿足基本需要後就會花錢買名牌,只是為了一個「威」字!
1. 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例如:食物、水、空氣、性慾。
2. 安全需要(Safety needs),例如人身安全、免受痛苦、享有家庭、私人財產。
3. 感情需要(Love and belonging needs),例如對友誼、愛情、親人的關懷等等。
4. 社會尊重(Esteem needs),例如名聲和社會地位,也即是說,面子。
5. 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即是要發揮自己的潛能,去獲得高成就,以達到心靈上的滿足。
以上的這五種需求,是分着次序,一層一層的遞加上去的,即是說,當你還沒吃飽的時候,應該不會想到要自我實現。但這只是理論上的說法,因為所有的社會科學,都只有統計學上的意思,意即大部分都是如此地想,但這並不代表所有人都是如此,所以,永遠有一些例外的「怪雞」,是脫離統計學上的大多數的,例如說,在印度,幾千年來一直有捱着肚餓,去作修練的苦行僧。至於在富裕的社會,比如在香港,也有不少人為着實現自己的理想,不顧經濟因素,硬要去追求自我實現和社會尊重,例如那些職業運動員。
當我們花錢的時候,也是和以上的「需求層次理論」一樣,分作幾個不同的階段:
第一當然也是生理需要,例如吃更好的食物,住更大的房子,諸如此類。
第二也是安全需要,儲蓄和投資均是為了未來生活的經濟安全,現時買樓收租的回報率只有不到百分之三,這明明是不划算的回報,但我們仍然不肯租樓,而要千方百計去買樓,這正是為了意圖得到居住的安全。
第三亦是社交需要,例如畀錢屋企,交朋結友,也需要金錢和時間去維持。
第四也是社會尊重,例如買名牌、鬥炫富,入那些乜乜局、年花幾百萬當主席、總理,也只是為了一個字——威!
還好的是,心理上的追求自我實現,卻多半不花甚麼錢,有時甚至可能有錢進帳,例如說,李嘉誠等富豪做生意,巴菲特去炒股票,非但不用花錢,而且還能在其過程中賺到大錢,更加可以得到極大的滿足。
小者有如作者本人,寫作時非但自我感覺良好,而且還可以有少少錢落袋,再說,在很多時候,一個追求自我實現的人,往往也可以藉着其中的過程,可以獲得別人對你的尊重。因此,這應該是最有效的使用金錢的方式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