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2日 星期四

楊衞隆 血濺中港樓市實錄16-18 2015年01月21-27日

想知道樓價對經濟有甚麼影響,我們可以看看英國的例子。2010年,英國房地產行業為經濟注入180億英鎊,僱用25萬人。每興建10萬間屋就可以推高GDP 1%及創造1.5個就業職位。每投資1英鎊於興建住宅就可創造2英鎊的經濟活動。發展地產業的好處是經濟發展得來全不費功夫,一定收效,最適合笨蛋執政又要有經濟好成績,所以很多國家盲目地發展房地產,催谷經濟發展,例如中國和西班牙。房地產是經濟偉哥,無論經濟怎樣差劣,樓市一炒,經濟立即雄壯起來。西班牙在經濟好的時候,大力發展房地產,營造經濟繁榮假象。到了經濟突然放緩,西班牙鬼城處處,失業率跳升至25%,成為下一個希臘的最佳候選人。中國也走上這條死路。中國經濟終於有機會用實力超越日本,就是樓泡規模。
經濟活躍而且經濟強勁的地區,例如倫敦,住屋不足會阻礙經濟發展,推高勞工成本及提高生產成本。政府的責任是提供足夠的住宅和商用物業,因為物業供應不足會推高租金,租金太貴會影響經濟發展。政府不是單純增加土地供應,滿足地產業發展的需求,而是要針對租金和樓價。控制住宅和商用物業租金及樓價要視乎個別情況而定,例如空置率太高就要用行政手段降低空置率,不是讓發展商興建更多「空置」物業。如果炒風太烈,就要用行政手段壓止炒風。
香港特區政府的高樓價政策,只是想表面風光。香港的樓市炒風是史無前例,銀行家聯同地霸一起炒作,還有政府支持。租金和樓價增長得快過工資和通脹,絕對不健康。
炒樓炒出禍的徵兆是,市民無法負擔高樓價、工資沒有增長、經濟增長放緩、工商業式微、房地產變成經濟重要成份、炒樓的人太容易發達、供樓的人去到太盡、銀行批出貸款太多、人們感受到租金上升推高物價、熱錢湧入推高樓價。
只要炒家一直炒下去,香港人還有紙上富貴,香港特區政府還可以加人工給特首,還有資金成立香港版共青團。當樓價去到摩天崖,還要向上走,當然走不上去,就像恒指二萬四,真是來來去去,去去來來都是二萬四。香港的經濟能夠承擔的樓價和租金有個上限,當樓價和租金去到這個上限就無法再推上去。
價樓升不上去,必然回落,不必美國加息或者爆發歐債危機,更加不需要樓盤供應過剩。當然,美國加息或者爆發歐債危機,香港樓災即爆。吹樓泡的時候,樓價上升是有秩序地上升。樓泡爆的時候是突然而來,沒有秩序,所以我們叫這樣的情況做「樓泡」。

李嘉誠和香港樓市「一同歸西」
請不要誤會,李嘉誠的歸西,只是他的業務去了西方極樂世界(歐洲和加拿大等西方國家)。香港樓市歸西是真真正正的一命嗚呼。
李嘉誠接連拋售香港與內地資產,實行棄亞入歐。李嘉誠的長和系近年在歐洲市場投入的資金,已超過1500億港元。他在在中國和香港等地區,拋售百佳超市、香港電燈與屈臣氏資產,套現的總金額也接近1500億港元。
2013年6月21日,百佳超級市場註冊為有限公司,成立「百佳超級市場(香港)有限公司」,成為屈臣氏集團的子公司。
2013年7月20日 - 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稱香港富商李嘉誠有意出售百佳超級市場業務,香港輿論嘩然。
2013年8月23日 ,香港仇富情緒高漲,抵制李嘉誠、罷買百佳行動也愈發激烈。百佳超市遭港人罷買,買家對百佳的興趣大減。李嘉誠不想賤賣百佳,堅持高達40億美元的索價,8個潛在買家放棄出價。於是想到金玉其外的推銷手法,將敗絮放入金玉裡面賣掉。
2013年10月18日,和記黃埔宣布擱置百佳超市出售計劃,改為將包括百佳業務的屈臣氏整體零售業務打包上市。
2014年3月22日,和黃宣佈出售約25%屈臣氏股權予新加坡政府旗下投資基金淡馬錫,作價440億元。
李嘉誠要從香港撤資,已經是通了天的事情,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他連自己也撤走,早就入了加拿大籍。中國和香港樓價已經炒到破了頂,要在香港賣樓賺錢,談何容易。中國和香港樓泡異常龐大,風險也十分驚人。沒錢賺又風險大的地方,李嘉誠當然不會留戀。香港既不是他的出生地,中國也不是他的國籍。他在香港只是過客,有錢賺就留下來賺錢。賺到盡就拍拍屁股走人。
李嘉誠旗下上市公司不斷擴大在加拿大和歐洲的投資。他將香港幾乎所有旗下主要上市公司放在新建立的長和。長和在開曼群島註冊,是外資公司,李嘉誠已經徹底地將他的主要業務撤離香港。只要他賣出長和系股份就可以完全脫離與香港的關係。
李嘉誠賣不出百佳超市就將整個屈臣氏賣掉,然後將長實和黃合併,再來一個拆骨煎皮。長江實業計劃出售價值60億元人民幣上海開的東方匯經中心。長和系又突然宣布拋售廣州的綜合購物商場西城都薈廣場,作價約30億港元。長江實業將香港的嘉湖銀座商場,以58.5億港元的總價賣給置富產業信托。他一方面賣出中國和香港物業,另一方面增持海外資產,他的錢就由中國和香港轉到海外。李嘉誠父子已經成為英國基礎設施資產的最大所有人之一,控制著英國約四分之一的電力分銷市場、近30%的天然氣供應市場,以及近7%的供水市場。
和黃財報顯示,2007年,歐洲業務只貢獻了和記黃埔11%的稅前利潤,但到2012年,歐洲業務已經猛增到34%,其中,英國境內的業務占比高達23%。李嘉誠旗下香港業務占集團盈利的比重,由2010年的25%下降至2013年的16%。
如果李嘉誠放棄香港樓市,從香港撤走資金,即是說他不看好香港樓市,也不支持香港樓市發展。香港人笨到在李嘉誠放棄樓市的時候,在香港樓市上升動力來自居屋的時候,在美國隨時加息的時候,中國經濟急速放緩的時候,急著天價買樓。

我在私人FB發表的文章《發三師會否變成炒三師》之中,有以下一段:
「2013年開始,銀行的一級資本率是4.5%。那就是說,銀行有四塊半就可以做100元貸款生意。銀行想想辦法,用點創意鑽空檔,銀行家可以連那四塊半都省下來,留作日後百年歸老之用。」
銀行家可以無中生有地發行信貸貨幣,但是承造樓按有很多規定,例如壓力測試、收入與供樓金額比例,首期成數等限制。銀行不是要批樓按就批出樓按。這是很多人的想法。
同一文章之中有以下一段:
「銀行家濫批樓按,無限制地濫發信貸貨幣,可以賺到很多錢。金管局又沒有好好地管理香港銀行業,香港樓價竟然坐上全球最難負擔樓價的寶座。順理成章,香港人要做生意也是全球最困難。」
金管局怎樣疏於監管銀行業?
其中一項金管局監管銀行業漏測是銀行為公司客承造三無樓按。即是樓按沒有壓力測試、沒有收入與供樓金額比例限制,沒有首期限制,絕對是三無樓按(不是三毛流浪)。
香港的銀行為物業投資公司,即是以公司名義炒樓的炒家,提供「有抵押循環貸款」金額超過1,800億港元。「有抵押循環貸款」其實是樓按。因為炒家用公司名議,以物業作為抵押,向銀行借錢,成為商業貸款,不必遵守金管局對一般樓按的限制。這些公司之中,不少是空殼公司,甚至是連空殼都沒有的露點公司(又名全裸企業)。
我不明白,為何只要成立空殼公司就可以向銀行取得沒有壓力測試、沒有收入與供樓金額比例限制,沒有首期限制的三無樓按。如果那家用物業向銀行借錢的空殼公司只是炒賣物業圖利,沒有其他業務,這根本上不是甚麼商業貸款,是樓按。2015年1月中,香港未償還住宅按揭貸款總額中,約16%屬公司借款人。
如果這1,800億港元公司樓按之中有一半是炒家樓按,香港銀行業單是為了三無樓按就要承擔900億港元高風險貸款。樓價暴跌,這些炒家就會一走了之,這樣龐大的壞賬肯定要拖垮香港銀行業。
美國銀行和財務公司主要提供兩類樓按,Conforming mortgage和High risk mortgage。 Conforming mortgage是供款人合符政府規定的樓按,即是一般樓按。High risk mortgage是供款人達不到要求的高風險樓按,這類樓按有個可怕的名字,次級樓按,簡稱次按。美國的銀行承造次按,收很高的利息,而且首期相當高。
香港的三無樓按之中,大部份連美國的次按標準也沒有達到,可以說是次次按。更加令人啼笑皆非的情況是,銀行承造次次按的三無樓按,竟然是低首期,低息,而且無足夠抵押品。公司炒家用三無樓按炒樓,風險的責任在銀行,不在炒家。銀行出事要納稅人包底,所以,三無樓按其實是香港納稅人補貼炒家炒樓。
為甚麼金管局要香港平民百姓補貼炒家炒樓,推高樓價,殘害蒼生,卻要蒼生為炒家包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