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經濟放緩,第三季經濟增長跌破7%。7%原是政府想保住的底線,看來往後已不易守得住。長遠而言,一個地方的經濟增長能保持在5%以上,已算相當不錯。
雖然政府已不斷在輿論上提醒人民要接受新常態,但政府自己卻似乎不願接受,仍拼命為經濟打類固醇——央行又再減息降準,希望推高第四季的經濟增長,以維持全年保七的目標。這種過度著重在數字上達標的法則,長遠只會令經濟虛不受補,以後更難調節。日本的情況就是這樣,低息與弱日圓都沒法令經濟有太大起色。中國政府應設法避免中國步日本後塵。
以目前的情況來看,減息降準的效果已愈來愈不明顯。過去,對減息降準最有反應的是房地產市場。通常消息一公布,交投量就立即上升。但今次減息降準,市場卻反應甚慢,已看不到有鼓勵更多買家入市的效用。若果交投沒法增加,價格就很難再節節上升。政府想利用房價上升所產生的正面財富效應去刺激經濟的目標就不易達到。
至於工業生產方面,情況就更加惡劣。海外市場不景氣,其他新興市場都削價搶單;但中國的工廠卻要面對最低工資連年增加,勞動法的要求日益提升,以及環保要求愈來愈嚴格,令到經營環境愈來愈惡劣。我認識的很多廠家都已做得意興闌珊,已不打算繼續經營下去。據他們說,減息降準雖可以減輕資金鏈的緊張,但對他們的實際經營情況幫助有限,沒法令他們可以看到更好的前景。
李克強總理看經濟增長有他自己的一套經濟指數;我的朋友也有一套,叫做「二奶指數」。他說,經濟好的時候,他的朋友中有「二奶」的人就增加。經濟不好了,有「二奶」的人就減少了。最近,他有多個朋友都為了減少開支,而搬回「大婆」家裡住。其中有個更是把「二奶」掃地出門的。
現時,最受惠於減息降準的是一些風險投資基金。降準令社會上突然多了數以千億計的資金,但實體經濟卻生意難做,沒法吸納這麼多的資金,於是有資金的人只好把資金交給風險投資基金去投資,令這些基金手上的資金大增,大量招兵買馬,四處尋找投資機會。
他們手上的資金多了,投資起來就會鬆手。這對創業者無疑是好事,只可惜現時內地的創業者只曉得一窩蜂的搞互聯網,而手法卻是拼命燒錢,以消耗戰的方式趕走競爭對手,企圖壟斷市場。他們自以為是傳統模式的顛覆者,但他們設想出來的新模式卻沒有持續生存的能力。他們高薪挖角,低價搶客,表面上是員工與消費者都有得益,但實際上卻令經營的成本上升,造成大量浪費,把企業的生態環境也破壞了,社會遲早要為此付出代價。由此可見,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只能帶來一時的興奮,卻可能導至資金錯投,造成很多負面的後遺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