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6日 星期一

巴士的報 盧永雄 英國重注買中國,你跟唔跟? 2015年10月23日

國家主席習近平訪英之行,盡見英國禮遇,英國首相卡梅倫可能不想顯得太過市儈,就搵位講講香港問題,結果在契克斯的別墅與習大大舉行「莊園會晤」時,大家摸酒杯之際,傾到香港問題,卡梅倫要求習近平保證港人維持半自治(semi-autonomous),將來選行政長官前毋須北京篩選。

筆者過去採訪過很多外交會晤,有些兩國密議的事情,真是密不透風,一點也不漏出來。但一些想主動講的東西,開完會就有外交官放料,告訴記者講過什麼。不講出街的東西,多數涉及重大議題。講出街的東西,比較多是擺姿態。卡梅倫講香港問題,顯然是後者,屬於吹風放料的新聞,用意也很明顯,只是想證明英國也盡了義務,為香港人說了話。

細看卡梅倫提出的理念,所謂「半自治」,並不是甚麼驚世概念,香港現在已經叫做「高度自治」,「半自治」是否高過「高度自治」,有點說不清。至於話「將來選行政長官前毋須北京篩選」,表面好像和泛民的要求一樣,但英國政府過去也講過政改方案作為過渡方案,也可接受,所以這兩種態度並不矛盾。中國外交部也有官式回應,指英方曾多次表示支持香港在基本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框架下實現普選,會謹慎處理涉港問題。希望英方恪守承諾,謹言慎行,不以任何方式介入香港事務。

更關鍵是英國會將對香港的要求,作為一種中英交往的前題,即傾不妥此問題,其他什麼也免談;抑或把香港問題作為一種另類意見,我講嚇你又講嚇,不同意就各自表述呢?局勢擺在眼前,英國對香港問題,早已看成「講完就算」的領域,並不堅持。

若然你認為英國太現實,只顧和中國做生意,不理香港的民主,你對此感到很失望,你應該看看《帝國斜陽》(End of Empire)這本書(作者Brian Lapping)。在18、19世紀英國在全球佔據了大量殖民地,除了在各地掠奪礦產等資源外,就是要建立一個「日不沒國」,締造一個全球帝國。

到二次大戰後,英國影響力大不如前,她的殖民地紛紛獨立,《帝國斜陽》選取其中十個英國殖民地,敘述英國退出殖民地時的歷史。英國多數在退出前夕,才引入民主選舉制度,想培植親英人士,在英國退出後執掌政權,借此延續帝國的影響。但英國在各地面對民族主義者和共產黨人的嚴峻挑戰,多數失敗收場。在《帝國斜陽》一書可以看到,英國人撤退時以保護自己利益為先,擴大當地人的民主權利,只是想藉此移交權力予親英政客。明乎此,今天英國和中國交住時,以本國經濟利益為先,絕不出奇。

不要期望英國人可以為香港做什麼了,反而要看看英國人自己在做什麼。英國如今開始放棄美國,將重注押在中國身上。英國《衞報》的評論文章說得很白:「中國在崛起,美國在衰落,英國不能忽視這一現實。」到2030年,預計中國的經濟體量將會是美國的兩倍。難道英國或任何其他國家,要忽略這一現象嗎?轉向中國可為英國提供重要機遇,在未來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英國將重新變得繁榮。

《衞報》道出了英國的心態,英國首相卡梅倫如此擁抱中國,看來德國也耐不住。中國和德國剛公佈,德國總理默克爾將於本月29日至30日到中國訪問,這已是她任內第8次訪華。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話,德國總理此行的重點是「創新」。我覺得德國不想讓英國專美,要加把勁和中國建立更緊密的經貿關係。

我們看到老奸巨滑的英國,正在把所有籌碼,押在中國身上。我們不談政治,談投資、講就業、說生活,也開始要嚴肅地思考一個問題,到底我們跟不跟著這個方向下注,還是要走到相反方向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