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香港每月工資1.5萬元或以下的低收入勞工,人數約141萬,按政府推算,每周標準工時時間愈長,受惠的打工仔人數愈少,估計將標準工時由每周44小時,調高至每周48小時及52小時,受惠人數會由76萬人降至約53萬及約28萬。
香港勞工界多年來爭取最低工資及標準工時。表面上看,這兩項措施,都是要保障低收入人士,讓低下階層的打工仔受惠。
我記得當最低工資實施之初,我與一位小企老闆吃飯,他對這項政策大聲讚好,說香港社會貧窮懸殊,他這個老闆階層也贊成最低工資政策,讓基層僱員工資得以提升。不過,幾年後的今日,這位「仁慈」老闆卻慨歎,最低工資對社會的影響,令他大跌眼鏡,低下階層特別是從事保安、清潔及地盤工人工資確實大幅提升,但他兒子是大學畢業學生,工資卻連清潔工人還不如,原來這種保障勞工工資的政策,會有這樣大的副作用。
上屆特首曾蔭權,將實施最低工資及推動立法會的政制改革,視為他任內的兩大政績。現任特首梁振英在競選的時候,曾經提出會研究實施標準工時,但時至今日,仍未做到,便給工聯會的陳婉嫻「追數」。政圈中人現時都在竊竊私語,以香港的經濟狀況,還未具備實施標準工時的條件。但在未來特首選舉白熱化時,政府隨時可以推動標準工時,爭取工會的支持,以及提升特首在低下階層的民望。
香港的大學經常做研究,但甚少做有關本地議題的研究。例如實施了最低工資之後,究竟為香港經濟帶來了什麼影響,有什麼副作用?我便看不到本地有什麼有質素的相關研究。
粗略觀測,實施最低工資的直效果除了令保安、清潔等低收入行業加人工之外,更令地盤工人這些厭惡性行業的工資大幅提升,像要在戶外從事高勞動力的紥鐵工人的工資,便增加至每月三萬元以上,要深入地底挖掘隧道的工人,每月工資更高達四、五萬元以上。這是實施最低工資的第一個副作用。
第二個副作用是出現從事文職的大學生收入,薪金比厭惡性行業工人低很多的「薪金倒掛」現象。目前,在本地讀完大學學士學位,甚至碩士,起薪點大約一萬元。由於經濟放慢,很多行業經營情況不理想,僱員薪金加幅非常低,甚至追不上通脹。大學生畢業以後,工作五年、十年,月薪不足兩萬元的,比比皆是。不過,如果願意做一些勞動力強的或者厭惡性工作,賺兩、三萬元工資,非常容易。
或許很多人說,技術勞工收入偏高的情況,在西方社會非常普遍。但由於西方社會的稅率高,福利安全網比較廣泛,不同工種的工作地位,相對平等,工資拉近,甚至倒掛的情況,也廣為社會接受。不過,在香港這樣的社會,學歷高收入低的情況,已經造成年青人極大不滿,再加上高樓價、高租金,更看不到出路。
至於第三個副作用,是嚴重地推高物價。受影響比較大的行業包括零售餐飲業及房地產,由於洗碗的、當侍應的工資大幅提升,鋪租高昂,茶餐廳快餐店要經營下去,惟有大幅加價。在中環、灣仔,一個普通茶餐40元以上,已經是等閒的事。在建築工人工資大增,又不能夠輸入外勞的情況下,令到新樓每呎建築成本高達5000元。雖然樓價高企也不純粹因為建築費上升,但建築成本上漲,也是推升樓價的其中主要動力。樓價貴,亦推動租金急升,推升通脹。
相比十年前,現時的基本生活的物價,已經飆升了一倍或以上,拿到十年前同樣的工資,實質的生活水準其實已大幅下降。因此,除非你是從事那些直接或者間接因最低工資受惠的行業,例如清潔、保安、地盤等,否則你已實質受害。因為你的工資輕微上升,根本趕不上物價的大幅上漲,最低工資推出,令你的生活比以前更加艱難。
未來若實施了標準工時,又定在每周44小時這樣的低水平,肯定會造成第二波的厭惡性工作薪資的上漲潮,上面提到的副作用將進一步激化。那些工會大力爭取最低工資及標準工時,貌似要讓全港低收入打工仔受惠,結果卻只有幾個特定行業受惠,而其他行業的打工仔以至中產人士,卻因此而大受其害。
然而,由於政治鬥爭劇烈,這些問題就像「皇帝的新衣」一樣,很多議員、政黨都看到,但沒有人有勇氣提出,因為怕得罪了工會和低收入的打工仔。公共政策已淪為政治鬥爭工具,毫不考慮其副作用,糊糊塗塗地將其推上馬,結果全社會都要慘嚐苦果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