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讓我回憶起25年前的往事。1989年六四事件後,由於讀者對時事的興趣大增,湧出一股辦時事雜誌的熱潮,在1990年有三本雜誌面世,分別是《壹週刊》、《當代》和《香港政經週刊》。我當年離開《信報》後,就參與籌備《香港政經週刊》,當一個小採訪主任。
三本雜誌大不同。若從內容趣味性來劃分,壹仔最趣,政經週刊次之,當代最嚴肅。若從財力而言,壹仔最有錢,政經週刊次之,當代雜誌較缺水。不過政經週刊雖然有錢過當代雜誌,但都只是較有錢的窮人,只看員工人數已可見一斑。壹仔當年已有200個員工,政經週刊只有20人,當代只有10人左右。
一本週刊200人,在當時是一個驚人數字,當年一份財經報紙編採部只有50人,一份知識份子報紙只有100多人,所以壹仔以200人之多進攻雜誌市場,可以用「原子彈炸烏蠅」來形容,一個原子彈炸下來,不止烏蠅會死,連烏蠅所在的城市也會移平。當日的壹仔自然份量十足,比報紙富豐多了。聞說它們是要拋棄稿件,可能有一半稿不夠料,永遠不能面世,或者由幾千字裁到200字,當花絮新聞出街。
我們這些雜誌,人如其名太正經,加上老闆也不想開大水喉瞓身搞傳媒,所以搞出半年就出局,只餘壹仔雄霸市場。壹仔玩的是燒錢遊戲,用比搞報紙還要多的鉅資,開創一個雜誌新市場。不過錢燒得多也難持續,後來聽一個壹仔前社長講,壹仔燒錢燒到1993年,那時開支太多,廣告收入未夠,有一兩個月不夠找印刷數,最後要搞節流行動,精簡人手,自始就一帆風順。
時光流轉,25年後,當年雄霸武林的壹仔,今年竟然走到末路窮途。壹仔發行量由1995年高峰每期16萬份,到去年下半年平均銷量只有6萬份,按年下跌15%,估計今年發行量和讀者人數還在急跌中。而去年度壹仔廣告收益下跌18.5%至1.5億元,今年仍在急跌。以目前的走勢看,估計壹仔年蝕2000萬以上。
壹傳媒老細似乎還舉棋不定,考慮過停掉壹仔印刷版,只餘網上版壹週Plus,但現在又想先裁員一半,做多兩個月到9月,看看能否打平。但以這種街知巷聞地裁員一半,產品質素難免大倒退,試問在免費媒體充斥的今天,減料的刊物如何支持20元一冊的零售價? 廣告商明知壹傳媒將壹仔放入深切治療病房,隨時拔喉,又如何有信心繼續落廣告?壹傳媒這種見步行步式的手法,恐怕在自製一個「印刷傳媒死亡」的預言,你相信自己的刊物會死亡,它就真是會死亡了。你不信它會死亡,你還好好活著。
更值得探討的問題是肥佬黎搞生意慣用的「原子彈炸烏蠅」的手法,大火蔓燒的策略,在移動互聯網的時代,在香港這樣細小的市場,是否仍合時宜?移動互聯網時代產品更生換代太快,你掟鉅資開發一個市場,即使流行一時,但轉眼就過時,你還未收回換入的累計成本,你已經出局了,你看看諾基亞的結局就知了。再加上香港這種細小的市場,投入和產出未必成比例。一條25年前成功的好橋,如今重看,頗有明日黃花之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