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周》曾經是一棵大樹,從《蘋果日報》隨報附送的娛樂周報起家,後來分拆出來獨立銷售,高峰期銷量超過20萬份,長期高踞本地娛樂雜誌一哥位置。近年《忽周》銷量大跌,但仍有6萬份的銷量,在本地同類產品中仍是數一數二。據《忽周》負責人稱,雜誌去年仍有盈利,至今年才開始虧蝕。不少《忽周》的員工慨歎,為什麼他們較亞視還要早執笠?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恐怕壹傳媒集團屬下很多紙媒體都出了問題,所以才出此下策。
這麼多報刊同時結業,不少朋友問我,紙媒末日是否已來到?對於這個不斷被人提起的問題,我有一個標準問案:「不一定,看自己。」1930年,當電視機出現的時候,很多人預告紙媒與電台將同時步向末日。結果,80多年以後,正當電視台也面對著嚴峻挑戰的時候,仍有報紙、電台生存得很風光。這是一個淘汰賽,新產品出現,搶了部份市場,便會將原來的經營者的空間擠壓大半,部份經營者被淘汰,市場又達致平衡。
不少人說收費報紙主要是給互聯網逼死,我覺得這樣的分析略嫌簡化。無疑愈來愈多讀者把時間花在互聯網上,減少閱讀紙媒的時間。但從廣告角度而言,免費報紙才是紙媒最大侵蝕者。像《頭條日報》這個免費報紙一哥,最高發行量曾經達到100萬份,佔據了免費報紙市場的最大份額。目前,全港所有免費報紙的廣告收入,每年共計超過10億元,遠比新聞網媒拿到的3幾億元廣告費為高。免費報紙表面上看似不甚亮眼,實際上是這場淘汰賽的大贏家。網媒看似耀目,其實只是急流中逐浪者。
說到傳統行業面對的挑戰,不期然想起三個星期前在國內瘋傳的一封離職信。寶潔公司(P&G)全球職位最高的華人、寶潔大中華區美尚事業部副總裁熊青雲離開寶潔,加入京東商城,成為京東商城市場部主管,她的離職信引發廣泛傳閱。我與熊青雲曾有一面之緣,對她的衝勁及幹練,印象極深,想不到她連離職信也寫得如此出色。她在信中說,「這是一個顛覆的時代,你不顛覆自己,別人就顛覆你。寶潔歷來就是一個顛覆者,在將近 180 年的公司發展長河中,出現了無數次顛覆性創新。」(http://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5/07/03/a-letter-from-pg-laura-xiong/)
我們見到報紙雜誌倒下,原因是它們的市場給別人顛覆了。報刊依靠廣告生存,大部份的廣告費給強者拿走了,剩下的弱者,便只能夠分食殘羹。無論過去有幾輝煌,可能在幾年間,甚至幾個月的時間內,便變成失敗者。在這個互聯網時代,所有事情都不再是必然。惟有創新,才能令產品保持永恆不墮的地位。
創新當然不限於跳去做互聯網,從產品內容、售價、分銷渠道,以至公司自身的成本結構,都有各種顛覆現有行事形式的創新空間。不變,好易出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