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日 星期三

C觀點 施永青 誰說不重要,有道理為尚 2014年12月03日

編輯先生告訴我,昨文引用的比爾‧蓋茨告誡年輕人的說話,可能不是他所說的。它只是在網上廣泛流傳,卻沒法證實這些話確是比爾‧蓋茨說的。編輯先生還建議我對文章作出修正。
我重看我的文章,覺得內容正合我意,無需作甚麼修正。那段告誡年輕人的說話是否出自比爾‧蓋茨不重要,就當它是一個隨便甚麼人說的也罷。只要說得有道理,一樣值得引用,一樣值得年輕人參考。
這段說話的中心思想,是要告訴年輕人,現實世界與學校裏的世界,完全是兩碼子事。現實世界是殘酷的,而且不是一下子可以改變。年輕人要調節自己去適應社會,而不是把自以為是的一套,強行於社會。
年輕人必須明白,在學校裏學到的知識,大部分都是二手知識,是其他人在生活實踐中,觀察客觀世界,總結出來的知識;而不是年輕人直接觀察自然,接觸社會,透過自己的思辯而領悟出來的一手知識。這些二手知識只是一些理論,還未透過實踐去加以檢驗。不要說這些二手知識本身可能有錯,就是真是正確的,在未經過實踐之前,年輕人也未必可以完全掌握它。
以年輕人對民主的認識為例,他們的理念來自書本,來自老師的教授,還未實際應用過。他們的認識還是相對膚淺的。如果立即把他們理解的一套應用於社會,無可避免會處處碰壁。原因是他們根本未有正式在社會裏生活過,對客觀世界並沒有真正的認識。當他們企圖把一些自己尚未完全掌握的知識,應用於自己尚且陌生的社會時,其處境就一如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要在現實世界推行一種政治理念,不能單憑一腔熱情,以為自己的出發點是為了人民,那人民就一定會支持自己。社會的組成非常複雜;有人是既得利益者,有人是受害者;得益與受害的程度亦各有不同,立場各異。加上每個地方都有地域環境,歷史因素,宗教信仰與民族文化,這些因素對新的政治理念都會有不同的迴響,而且還會不時互動,不斷演化。少不更事的年輕人根本沒法了解問題的複雜性。因此,年輕人只能作為社會運動的先鋒隊,難以成為運動的中流砥柱,更沒有條件成為運動的英明領導者。
佔中三子作為運動的發起人,在運動的發展超出他們的預期的時候,竟然自行退隱,把運動的主導權交予學生,而完全沒有考慮到因此可能出現的惡果,是極其不負責任的做法。
現實是學生不知進退,明知民意正在逆轉,仍堅守信念不肯退場。結果,不但廣大的市民都得付出額外的代價,還連累原先積極支持學生的政治團體也得被扣分。事件顯示:社會上仍是既得利益者佔多數,他們並不打算為了一些抽象的理念,而把現有的建制推倒重來。過度激進的公民抗命行動,在香港難獲多數人支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