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明白,香港的年輕人為甚麼一下子變得這麼積極參與政治活動,可以不惜犧牲學業,犧牲個人前途,甚至連犧牲生命安全也在所不惜。我年輕的時候也這麼投入過,所以對他們的行為有一定的理解。
年輕人在未參與社會運動之前,基本上處於一個被成年人「掌控」的狀態,在家裡要聽從父母的,在學校要聽從老師的。他們生活的主要內容是學習,學習如何適應成年人設立的建制。他們成長的環境與成年人不同,想法自然不一樣,所以早有反叛傾向。不反叛就無法取得主動,就只好接受成年人的「改造」。
在建制穩固的時候,它可以有足夠的束縛力令年輕人乖乖就範。當建制受到挑戰,成年人自己也不一致的時候,年輕人自然蠢蠢欲動。他們大都會選擇加入反建制,爭取提前解除束縛。他們是反建制派的生力軍,反建制派一定要借助年輕人。此之所以,佔中的策劃者最初雖然說不想年輕人參與佔中;最後卻發現,如果不要年輕人,佔中根本搞不成。
年輕人投入社會運動後,立即發現自己的地位改變了,由本來處於「被改造」的位置,一下子變成「改造社會」的位置。他們成了未來社會建設的工程師,可以為人類打造出一個更美好的新世界。正是這種使命感,令他們可以不惜犧牲一切,全情投入。
當一個人全情投入社會運動時,表面上他要犧牲小我,卻可以因而容入大我。個人的生命是有局限的,容入大我可以令生命衝破個體的局限。「殺了我一個,自有後來人」就是這種感覺。個人會死,但民主事業不死。個人的生命亦因而獲得昇華,超越了個體的局限。這種感受只有參與過社會運動的人才會感受得到。但一經接觸,就很容易著迷;越是有高尚情操的人,就會更加不能自已。
現在不肯撤場的人,一方面當然因為他們自覺有為香港堅守民主陣地的使命感,但另一方面他們亦意識到,一旦撤場,他們之前建立的地位與手上的權力亦會盡失。
年輕人原先只是社會要培養(改造)的人,一下子變成社會運動的領導者,並有權叫警車停下讓他們檢查,還可以叫特首辭職,這是大多數人工作一輩子也達不到的位置,他們怎肯放棄?他們也想學吾爾開希那樣,穿著睡衣見林鄭月娥,然後拍案離去,繼續與建制較量。這總好過明天就回校上課,重新做低成年人一等的學子,不斷承受考試的壓力。所以,他們誓不撤場,非要迫社會與他們一起付出代價不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