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8日 星期五

巴士的報 盧永雄 Like與 Dislike 2015年09月17日

香港有超過有400萬的Facebook(面書)用家,他們將會用到一個新功能,除了給予貼文Like(讚好)之外,將有Dislike(不喜歡)按鈕,Facebook創辦人朱克伯格話,Dislike按鈕主要讓人們對悲傷文章表達感情,表達同理心,而非用來否定他人言論。

Facebook的Like按鈕在2009年推出,成為一種網上快速表達情感的工具,誇張點說是拉近了朋友間(甚至不認識的「朋友」)的距離。你有一個多年沒見的朋友,重新成為Facebook上的朋友之後,你Like他的貼文,就好像很友好了。這就是現代人的關係,其實不近,也很科幻。

無論如何,俾Like已成為現代人生活的一部份,也大大推動了Facebook的滲透性。不過用戶天天對貼文俾Like,慢慢就發現只有Like沒有Dislike,是一大缺憾。我們見到一些很不喜歡的消息,例如親友的離世,即使嘉許貼文者能夠第一時間將消息發布,也不會給Like。

Facebook過去一直沒有Dislike功能,據朱克伯格的講法,是不想Facebook與其他社交網站的功能太相似,也不想Facebook的用家對別人的文章,惡意攻擊。

細心想,給出Dislike,可能基於兩個原因,第一,是對貼文的內容,不能表達Like的情感,只能夠表達Dislike的情感,例如早前敘利亞難民男童小亞藍伏屍希臘海灘的照片。正常的人見到這張照片,都會產生濃烈的厭惡情緒,即使對發布該照片的人表示嘉許,但也難以給出一個Like。對於一些負面的新聞,如罪案、死亡、強姦新聞,可能用Dislike以表達個人情感,更加適切。

第二個Dislike的可能,是對貼文者行為的反感,例如他貼了一些令人噁心,或者侵犯到他人的文章或照片,大家不喜歡這種貼文行為,所以會產生Dislike的感覺。這也是朱克伯格所擔心的惡意攻擊的問題,因為有了Dislike功能以後,便可以隨意對貼文者表達不滿的情緒,激發互相攻擊的行為。

歸根究底,Facebook是商業機構,Like是其中之一的重要功能,無論是對一個專頁的Like,成為粉絲,或者給予某貼文Like,以表示嘉許,都構成網民在Facebook這個社交網站上的核心行為。在Facebook上的公開專頁,Facebook不會將專頁的所有貼文都顯示在追蹤者的塗鴉牆上,她有獨自的演算方法去顯示貼文,其中的一個準則是該貼文愈多人Like、愈多人轉發,在朋友的塗鴉牆上出現的機會愈大。如果將來加了Dislike功能,演算方式又會如何呢?Dislike多的文章,究竟是會增加或減少在塗鴉牆上出現的機會呢?

暫時知道,歷史上最多人Like的一張圖片,是2012年美國總統奧巴馬當選以後攬著太太米歇爾的照片,有400萬個Like,而最多人Like的專頁,是足球明星C朗的專頁,有1.07億個Like。

Like這個行為,已經與Facebook的流行掛上了鈎。當大家每天在塗鴉牆上瀏覽貼文的時候,很多時都會不經意地按了Like這掣,未來萬一多了一個Dislike,恐怕會令不少人選擇困難。如果Facebook早早有了Dislike功能,相信小亞藍伏屍海灘的照片,會成為大多數人Dislike的照片。

朱克伯格這位才31歲的聰明人,可以令到Facebook每天有達10億的用戶,他的每一個行為,都經過深思熟慮,如果真的加上Dislike功能,必然是對Facebook生意有利,才會選擇去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