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銀分拆業務惹遐想
早前有券商曾經估計,如果用兩倍以上股價對賬面值計算的話,由本港上市內銀分拆出來的信用卡業務,合共價值隨時達到一千多億美元,單是工行(1398)及建行(939)的信用卡業務價值,就各有二百多億美元。一個業務,幾個數字的假設,已經足夠令市場忽然要對內地銀行前景想入非非,多多幻想,斷估投資銀行早就已經投石問路,不會放過任何潛在的財務顧問費收益。
筆者認為,內地銀行在未來分拆業務是絕對有可能發生的事情;體現價值、集資、籌集所得,是可以紓緩資本壓力,變相有助提升國際投資界對內地銀行業的信心及角色。
中央政府提倡混合經營、混合擁有形式的央企改革,未必會在銀行業中發生,君不見二○○○年內銀股進行股份制改革,引入策略投資者,某程度上就是股改,結果成為了外資勝利大逃亡、套現圖利的好平台。內地目前經濟發展仍然要依賴銀行,國家在銀行業話語權是寸草不讓,但或者在不久的將來,當中國經濟結構問題清理了後,以及更多非傳統新經營者加入,內銀重要性大減後,中央才可能會啟動第三輪改革,減持主要銀行至五成左右控制權,屆時所涉及的數以千億計美元就隨手可袋袋平安。
內銀分拆中間業務將繼續為投資市場帶來憧憬,若非有內銀憑藉無限憧憬掛帥,單靠已呈放緩的盈利增長勢頭驅動,真不知A股如何可以重現七年的高位,延續七年之癢。三月結前借美國聯儲局較預期中溫和的議息會後聲明而來勢洶洶的升勢市,當心只是建基於連串把憧憬塑造成概念的前仆後繼,一切虛幻過後,要接受現實的殘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