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 http://severetyphoon.blogspot.hk/p/genjamin-graham-l.html
以下是筆者對某些與股票及財務相關命題的看法。看法會隨經驗增長而不斷改變,絕對有可能出現「明日的我,打倒今天的我」。
為何要投資
由於硬貨幣的價值會被通貨膨脹所饞食,因此純儲蓄未必能應付日後退休所需。投資是保持現金購買力與及賺取無盡現金流的最佳方法。
以股代息
經以股代息而獲得的股票並不是免費的,應以換股價作為購入價計算。
不然的話,又收股息,又收所謂免費股票,就有雙重計算之嫌。
當換股價高於市場價時,我會毫不猶豫,選擇收取現金股息。
永久組合
不設甚麼永久組合,亦沒有永不沽出的股票。我所追尋的是源源不絕的正現金流,而不是永久持有某些股票。
可是,個人仍然傾向於安全價位累積有穩定派息的優質股,因為經常買賣是頗費心力的,而交易成本亦不輕。
價值投資
就是買入現巿價比內在價值低的股票。
內在價值可以是股票的清盤價,又可以是未來現金流的折現價。
現巿價是由股民對股票價值的看法所構成。多人看好,需求大,價升。多人看差,需求少,價跌。
現巿價很多時也不等於股票的內在價值,而是在內在價值的上下遊走。
沒有恐慌性的拋售,如SARS及911之類,今時今日(在不做功課的大前提下)很難找到價投標的。
投資及投機
按證券分析(Genjamin Graham & L.Dodd)一書所述:一項投資行為是經由透徹分析而進行的資金配置活動,該行為允諾本金的安全與令人滿意的報酬。凡是不符合條件的行為就屬於投機。
但書本內,沒有為透徹的分析,包括深度、範圍下定義,而事實上亦不可能有清晰界線。
以下各項行為,是否屬投資呢?
1. 看完各報章雜誌的財經分析後,因而看好某股,繼而買入該股的窩輪。
2. 看股價連跌數天,經技術分析,RSI已跌至20,已呈超賣,因而買入某股。
3. 千禧年之前聽長輩及朋友說買匯豐將得財務自由,因而月供匯豐。
筆者沒有充分理據否定第1及第2項的分析元素,反而第3項可能較為缺乏透徹分析成分。
至於有關本金的安全,則第1項未必能滿足要求。而第2項則需視符是那一支股票。至於第3項則有較高機會保有本金的安全(千禧年之前)。
筆者從不刻意區分投資與投機,對於這個沒完沒了的爭論,不會浪廢半點時間。我眼下只有能獲取正現金流的交易。
解釋投資和投機的一些語句:「我年輕時人們稱我是投機客,賺了些錢後人們稱我是投資專家,再後敬我是銀行家,今天我被稱為慈善家。但這幾十年來,我從頭到尾做的是同樣的事。」
現金水平
筆者曾經有一段時間,一出糧便用盡現金來買股票,令現金水平近乎零(<1萬元)。期間生活很不好過,常常捉襟見肘。恰巧後來開始參與沽權活動,因此必需保持若干現金水平,自此生活便回復正常。
採用零現金政策的好處是可以強迫自己減少消費,增加儲蓄及投資,但卻失去了買平貨的機會。
月供股票
絕對支持透過月供股票來累積優質股。可是,若銀根鬆動的話,個人仍然傾向直接從巿場購買。再者,月供股票與價值投資完全無關,只不過是一種儲蓄習慣而已。
股價下跌會更安心
對於那些既優質,股息率又高的股票,我非常歡迎巿場因恐懼而暫時低估他們的價值,好讓我能以低價買入並長期持有,只要它的股息回報不跌便可以了。可是,若股票長期不斷下跌,就要重新檢視股票的基本面是否已改變,若已變質,就不可再說「股價越跌越安心」了。
股災
絕對不怕由911、SARS之類事件所引起的所謂股災。按過去經驗,這是絕佳的入貨時機。
最怕的反而是因經濟衰退而引致的漫長緩慢下跌,因經濟衰退最終會反映在股息率及股價之上。
止蝕
對於那些業績有穩定增長、派息不絕、股東資金報酬率理想的股票而然,無需因短暫巿況逆轉而止蝕,每見調整加碼更可提高回報,即使遇上漫長熊市,也有股息收入。
不過,若然股票出現了根本的改變又應如何呢?例如#8從前也是派息不絕的,可是,自從喪失巿場專利及被收購之後,就一沉不起了。
至於那些單憑幢憬或消息而買入股票的炒友而言,則需嚴守止蝕。本金就是炒友的血,任你本錢多厚,不停的虧本,血始終會流乾,血一乾,炒友生涯即告完結。
基本分析及技術分析
基本分析最重要,是選股的必須過程。
至於技術分析,亦非毫無根據。唯只會作為參考,不會沉迷或過份執。簡單如RSI、保力加通道等便可以了。技術分析對於短炒的入巿及出巿位,頗有幫助。
窩輪
一個不公平的衍生工具,輸的機會大於贏的。與虎謀皮,隨時會為虎所噬,因此不會參與。
股票期權
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衍生工具,若能多加善用,實為尚佳的現金流來源。
我的期權守則是:(1) 只賣,不買;(2) 期權金收入應為細水長流及 (3) 要預留充裕的按金。
很多銀行推介的高息貨幣掛存款/高息股票掛存款,其實背後也是沽出相關貨幣/股票的認沽期權而已。
鍾情的股票類別
金融業(銀行、保險股):長做長有。
REITS:派息高,變相買鋪收租。
指數基金:不用煩,保有足夠的參與度,隨大巿上落。
迴避的股票類別
電訊、固網、科技股:科技更替迅速,軟硬件投資額巨。
買入股票後,長久持有可行嗎?
絕對可行,並且簡單直接,而回報亦往往比交易頻繁者高。不要自作聰明,每天營營役役地交易。
分散風險
沒有需要為分散風險而買進不同行業的股票。一經選定鍾情股隻,強力買進便是了。
基金
除非看中某國巿場有強大發展,而又未能經其他途徑買進該國股票,否則不會考慮買基金,因為交易及管理成本過高,引致回報不佳。
在聯交所上市的單位信託基金(如2800、2828等)除外。
紙上談兵 Paper Trade
不把真錢押在股市,你不可能體驗股價升跌所帶來的貪婪、恐懼和希望,也就很難明白股票市場的本質。
想成為成功的投資/投機者
你需要專心致志、廢寢忘食地學習和實踐。這和成為其它行業專家的要求並無兩樣。
想成功,你需要有成功的慾望,實現這個慾望的知識及應用這些知識的毅力。
可是,筆者無意成為成功的投資/投機者,因此不會化太多時間在此範疇而忘卻本業。
各安天命、輸錢莫怨!
人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全責。無論贏/輸,均不應將責任推諉於他人。不然的話,有誰還會作分析、作推介?
閱讀財務報表
筆者最不喜歡的,就是化時間閱讀厚厚的財務報表。我寧願跟太太閒時逛逛街,飲飲食食,都不會搵自己笨。
我之所以投資,就是長遠而言,希望不勞而獲,若要先化太多生命在這些財務報表及資訊上,才可以不勞而獲的話,倒不如直接專心工作,在本業上更上一層樓吧!
筆者認為簡單地看看某些財務比率(例如巿盈率、息率)及其經年的變化便可以了。再者,追蹤某隻股票的分析人員,遍街都是,根本不用自尋煩惱。
廣泛閱讀財經資訊?
能讓你及早發現炒賣潮流的走向是甚麼,例如:紅籌?國企?科技股?賭業?越南概念?金?油?礦產資源?總之快人一步,利潤達到。不過,筆者連做這樣的事都懶...
在未來的日子裡,會將更多時間留給家人,而不是浪廢光陰於網絡之上,時刻監察各國指數的變化,今天猜猜是否升?明天猜猜是否跌?多聽「噪音」,人是很容易會迷失的。
全職炒家
對筆者而言,這個概念簡直是匪夷所思,絕對不值得羨慕或仿效。即使閣下非常成功;月入甚豐,也是毫無意義,浪廢青春,人生絕不可以這樣虛度。筆者認為炒家對社會的貢獻不及一個清潔工人多。
可是,若閣下已在過去數十年,從本業賺取了足夠的本金,退下火線之後,每天做些買賣,視交易為娛樂的話,則作別論。
試問有甚麼比既有人工,又有額外投資/投機收入更好?
買樓收租作投資
筆者絕不會買樓收租作投資,因為:
1. 物業的變現性低,一般買賣動輒需時個多月。
2. 交易成本高:律師費、厘印費、經紀佣金、睇樓時間成本等等。
3. 維護成本高:管理費、差餉、維修費、管理收租事務等等。
4. 除非是樓價極低的舊樓甚或作房,否則以現時樓價而言,租務回報只有~3-4%。
5. 除非一次過付清樓價,否則租金收入甚至不足以彌補供樓利息開支。
6. 遇上租霸的話,更是苦不坎言。
7. 隨著樓齡日高,遇上樓宇因管理不善而失修,樓價反而會貶值。
8. 由於居住是生活的必須品,因此屯積住宅樓宇並善價而沽或放租等行為,我認為是不義之財,對社會沒有貢獻,應予以限制或抽取懲罰性稅項。
除非樓價大幅升值(或許是因為入貨時樓價被低估,又或者是入貨後樓價被過份樂觀的情緒所高估,又或者是被土地發展公司收購),否則把買樓收租說成是理想的投資行為,在下不敢苟同,尤其是買入那些樓價高,兼且租盤源源不絕的新樓盤而言。(後記:在過去十年,本港樓價的而且確因量化寬鬆而急升)
既然買樓收租的主要盈利來自樓價升值,那麼為何不直接買入或月供地產股/地產代理股呢?有人會辯解說:炒股風險高啊!可是,對於那些用5%作首期的買家,他們其實是作了一個20倍槓桿的投資,比現金買股的風險更高。既然有膽在樓巿作高槓桿投資,為何不乾脆用同樣的槓桿比率買入地產/地產代理股呢?(後記:在過去十年,恒生指數的而且確近乎原地踏步。)
買車位收租作投資
有得諗!用一百萬買入5-6個車位,平均每個車位月租1500-2000(價格視乎地區而定,差異極大)。月收1萬餘元,不錯!(以2014年的現市價,暫不可行!)
買保險
「保險」是家庭/個人財務計劃中的重要一環。當人邁進盛年,家庭擔子續漸加重,包括供養妻兒、父母及繳付樓按等等。若然此時突然離世、遇意外成為殘障,又或罹患令人喪失工作能力的疾病,那麼留下一屋孤寡,叫他們怎樣清繳沒完沒了的債項及開支呢?
因此筆者認為買保險是必須的,唯只限於純保險,而非儲蓄保險。至於那些並沒有儲蓄習慣之的人,仍可考慮購買儲蓄保險。它作為強迫儲蓄的工具,跟月供股票的功能相近,但不要奢望儲蓄保險的回報會較月供優質股票為高!
財經博客/評論作者
筆者對於這些作品,從來都是看了便算(近日完全不看),只會留意他們的思考方式/方向與及試圖從中建立自己的思考架構,從未真正跟從他們作任何買賣。不過,筆者不諱言,或許在潛移默化當中,自己的投資行為已受到某程度的改變而不自知。
回報率
假設22歲開始就業,由零本金開始,每月投入新資金$2K作投資,以年回報率15%計,28年後,50歲時已增值至1千萬元。....嘩!有無咁容易財務自由呀?
我們不難想像擁有50萬身家的人炒賣二三線股,從而獲取高回報。但是要一個本身已接近財務自由的人(例如1000萬),每每用上數以百萬計的彈藥來炒賣股仔或買入一些PE已高於40倍的所謂「有前景股」,實在難以想像。要是有這樣的人,也許他的身家本身以過億元。
隨本金逐漸增加,個人對本金的安全邊際要求變得越來越高。投資/投機起來,自然漸趨保守。每次注碼相對於整個持倉的百分比亦變得越來越細。年年15%?難矣!對筆者而言,5%已足夠。
不怕孤獨離群
若要在投資上取得較大成就,不怕孤獨離群是一個一定要過的關。從某角度看,投資與人生有些類似,都是一個迷宮。在迷宮內,有很多力量會催使我們怎樣走,若我們不斷受它們牽引,是很難走得出去的,因為很多時這些力量其實都是「噪音」、「幻像」,而最終決定我們是能否走出迷宮的,是我們對自己心靈的理解、駕馭。
「置身其中,但不為其牽引。」( in it, but not into it)
葛拉漢:「人們是否同意你的觀點,其實都不會影響你觀點的對與錯,你最後是對,只會是因為你基於事實及推理正確,這亦是唯一令你對的方法。」
最後更新:30-06-20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