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紀綠片的概令始於英國學生在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測試成績,明顯落後於同齡亞洲學生,差距大至三年那麼多,此問題引起了英國教育界的關注。BBC便啟動了一個研究項目,邀請了5位中國教師,到英國其中一所頂尖公立學校博航特中學,以大班教學兼增加課時的中國式教育方式,教導50名年齡由13歲至15歲的英國學生1個月。另一組學生則照往常做法30人一班,由當地老師任教。一個月後兩組學生分別進行數學、自然科學的考試,看看那種教育方法會更有效。
在紀錄片頭一兩集顯示英國學生極其抗拒這種課時很多、目標為本的中國教育方式,和中國老師大抗對抗,搞到中國老師人都顛。後來中國老師調整了學教風格,和學生的關係略為改善。在最後的大比拼中,中國實驗班竟然以10%的成績勝出,只經過短短一個月的中式授課,而且用50人一班的誇張大班教學,竟然馬上見到成績改善,就算不表現出中式教育的神奇,也顯示出英式教育的問題。
英國媒體評論話,這是中國傳統教學方法勝出時下流行的「以學生為中心」的英國教學方法的有力證據。而英國教育部也在8月中旬宣佈,將在全英校園大範圍推廣中國式數學教學方法。
中英教育差異,涉及所謂拔尖與保底的不同教學手法。上海市黃浦區教育學院附屬中山學校的英語老師闕曉梅,曾到英國教授小學生數學,她接受內地《新聞晨報》訪問,說出兩地教育方法的差異。中國老師是分科目進行專業教學,注重「機會均等」,尤其注重「補缺補差」(即是補底,將成績差的孩子教好),而英國老師採用的是按學生能力分層教學,當地小學是一個老師負責全部課程,由老師根據學生實際水準編寫具體教材。
闕曉梅說英國學生程度分化很明顯,比如她教的一個小學四年級班級,能力強的學生計算非常快,可程度弱的學生連100以內的加減法做起來都不行,英國老師會讓程度最好的學生做難度較高的練習,並且對這些學生進行重點輔導,程度最差的學生則在一邊自行練習簡單的書寫。關曉梅話「有時朋友會問要不要把孩子從小就送到國外去讀書,我現在覺得基礎教育還是上海更好,底子打得扎實。」
無論如何,中國式教育最大問題是會否操練過甚,令孩子成為考試機器,不夠獨立,也不夠創意,變成高分低能的學生。過去大量中國學生在農村長大,童年天生天養的生活,已足夠令孩子創意爆燈,長大後有能力解決生活問題。不過10年、20年之後,嬌生慣養的城市孩子是學生的主流,童年好吃好住,再經歷操練式教育,很可能成為高分能力之人。未來中國教育,不止培養孩子服從,更需培養創意,才能在科技為本的知識新世界中生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