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指是造王者?的確,初期大概最少為數以十億、甚至百億美元資金被動買盤追貨,產生買盤力量之餘,更是想像空間催化的動力。高盛曾經計過,A股在摩根士丹利指數比重持續上升情況下,每年隨時可有多額外160億美元買盤流入。簡而言之,入摩指,有如對外資基金的強制指令購買要求。或者,正正是摩指產生對追蹤指數基金的強制購買令,遠的不說,早前已有大堆基金因為漢能及高銀而損手,因為兩間公司獲納入為摩指成份股,基金要購入股份,有多少是心甘情願?
有意見認為,提早入摩指,反而成全了內地。亞投行一仗,中國既然向美國展現了顏色,贏了漂亮一仗,摩根士丹利豈會令A股順利入圍?但調轉想,富時指數公司已經步步進逼,在商言商底下,大摩要拖也拖不來。近期,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發放相對善意言論,從中揣摩的話,A股入摩指,大約是介乎年中至年尾之內的事情了,而不再是Yes or No的問題。
催谷泡沫風險
純粹天馬行空想法,若將A股納入摩指與否,加入中美博弈元素作考慮的話,反過來認為美方越早讓內地股市加入,會越收控制之效。首先,加入一個全球公認的指數,逾10萬億資金追蹤的指標,中國市場更要受到無形壓力,要遵守國際規則及市場標準。陰謀論的話,由於A股熾熱程度已如入無人之境,任何消息都會被無限放大,令內地股市槓桿及泡沫風險每日升溫。既然如此,花旗大國倒不如以毒攻毒,送君一程,要你炒至泡沫頂峯,往後隨時一切盡在掌握中!
近一段時間,市場的討論仍然流於因為一個指數,而觸發有多少資金流入。再跨前一步去思考,無論納入摩指,抑或富時指數,其實是內地股票市場加快改革的契機大於其他實際貢獻:例如盡快採用T+0制度,緊隨而來的其實是成交隨時翻一番。但同樣地,有漢能等問題浮現,市場似乎更應集中討論摩指選納股份的標準及透明度,事關中國始終是新興市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