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口日漸老化,子女要上班,家中的老人家去到一定年齡,無法自理的時候,便要送到護老院,讓人照顧,令護老院的需求愈來愈大。特首梁振英認為護老院質素參差,關鍵在於香港土地不足。其後有評論譏諷他的回應為「萬能Key」(意思是任何問題,都以土地不足作為萬能答案)。但業界人士表示,公平點說,特首的回答也對,但問題遠比「土地不足萬能Key」複雜。
子女將父母送人護老院,都會盡量選擇市區的護老院,靠近自己的居所,以便探望。不過,業界人士慨歎,經常到護老院探望父母的人,只屬少數,大多數人都是一兩星期才去一次,有些人極少會去。但無論如何,子女總希望在市區內找到護老院宿位。
但由於市區缺地,租金高昂,令到經營護老院,不是想像中般容易。如果收費太高,市民負擔不了,就沒有競爭力。要在市區中經營護老院,又要獲利的話,只能夠壓縮成本。我所接觸的這位業界人士,就是因為業主要大幅加租,無法經營下去。
另一個是人力成本問題。護老院的護理員,是一份厭惡性工作。本地人很少願意做,即使有本地人做,稍為做得好一點的,很快又會給醫院撬走。醫院也需要大量護理人員,而護理員在醫院工作,福利較好,也有晉升機會。
護老院請不到本地人,便只能夠從內地輸入外勞。問題是內地輸入的護理員,質素相當參差。尤有甚者,護老院為了節省成本,都不付足法定最低工資,應付1萬元的,卻只給6、7千元。據業界人士透露,無論工資有多低,一些無良中介都可以幫護老院請到「護理員」。固然,護理院願意出的工資愈低,招聘到的人員的質素便愈低。事實上,按本地勞工法例,支付外地護理員工資的護老院,十分少見。這個業界人士過去是極少數俾足錢請外勞,難怪他無法經營下去。
由於低價輸入的外勞的質素亦低,工作上便出現很多陋弊。據業界人士所知,護老院為了節省人手及時間,要老人家在室內洗澡間,「剝光豬」排隊,等候洗澡,像工廠運輸帶式處理的情形,司空見慣,只是未有像大埔劍橋護老院這樣在露天處進行而已。不知道社署知不知道?或者管不管?
由於行業經營狀況比較差,請人又難,行內又充斥著低質素員工,護老院負責人也睜眼閉眼,任由員工亂搞。
聽完業界人士的一席話,深感香港的護理服務,是一個老大難問題。政府不願意花重大資源,直接提供老人院舍服務;市民又堅持要在市區找護老院宿位安置老人家; 行業經營者想方設法壓低經營成本去謀取利潤,便搞得本地的護老服務千瘡百孔。
大埔劍橋護老院事件,只屬冰出一角,要送父母到護老院的市民只能夠自求多福。要麼是容忍交通不便,將老人家送到離市區比較偏遠的護老院,那些地區的租金較便宜,有更多資源做得好一些。要麼付出較高昂的費用,選擇質素比較高的護老院。不然的話,子女看不到,老人家又說不清,父母可能天天給人虐待,也不知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