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4日 星期三

C觀點 施永青 佔中為何導致社會撕裂 2014年12月24日

佔中被結束後,黎智英辭任《蘋果日報》社長,由葉一堅繼位。他引述黎智英的看法時指出:現時社會因藍、黃絲帶分裂,希望社會和諧;有讀者亦指出有類似問題,報紙不能自己想做甚麼便做甚麼,要看社會和讀者需要,「是收起激情,多些智慧的時候」。
這些觀點似乎與蘋果過去的立場很不一致。蘋果一向反建制立場鮮明,譏笑別人搞「河蟹」,為甚麼突然擔心社會撕裂起來?這是否意味着蘋果,以至整個反建制派,都有意在後佔中時代重新定位?
我初加入傳媒行業時(2005年),蘋果每日的發行量超過三十萬份,到前日(12月22日),跌破了十六萬份,反映讀者正在不斷流失。這可能反映社會撕裂的結果,正把一部分原先看蘋果的人也撕走了。或許是這個原因,令蘋果不得不看看讀者的需要,而不是報紙想做甚麼便做甚麼。
我覺得今次社會的撕裂,是因為意見領袖一開始就上綱上線,把程度的差異定位成是非的差異。如果把雙方的分歧視作為快速地走向民主與漸進地走向民主的差異,而不是稱自己的一套才是「真民主」,別人的則是「假民主」,那社會就不會那麼容易撕裂。
「真」代表正確,「假」代表錯誤,兩者必然對立,無法調和。我在金鐘佔領區曾見過一幅標語,寫着「袋住先,罪大惡極」,那豈不是把支持袋住先視作為一種罪行,那社會焉能不撕裂?
老實說,我是最先提出袋住先的人。我的出發點只不過想香港可以有多一點民主。我希望爭取得到的是香港人可以切身體驗得到的民主,而不是停留在政綱裡的民主。如果民主只能用來叫叫口號,證明政治領袖仍在堅守政治貞操,那對普羅香港人有甚麼意義?
其實,大部分香港人都希望提升香港政制的民主成分,所以大家都並不抗拒各式各樣的人提出不同的民主訴求。但這只能視作是一種探討的過程,希望可以逐漸達致一種較為一致的意見,才付諸實施。
此外,除了香港人有共識外,還要爭取中央政府的認同,否則也沒有機會落實。支持佔中的人認為可以透過公民抗命的方式逼中央讓步,而不支持佔中的人卻認為威脅中央只會弄巧反拙。現實證明不支持佔中的人對形勢的評估比佔中的人正確。在這種情況下,又怎能怪普通市民不肯為徒勞無功的事情作出無謂的犧牲?
要避免香港社會進一步撕裂,我們在討論民主進程的時候,不應該唯我獨尊,非要分真假與對錯不可;亦不應隨便把別人視作中共走狗或外國勢力的傀儡。這樣,大家才能心平氣和地進行商討,大家才能逐步取得共識。要進行修憲,最好的辦法是進行多輪的諮詢與商討,公民抗命並非最佳方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