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金融機構如銀行和保險公司,有所謂的財務策劃師(簡稱財策師),為客戶設計所謂的財務計劃,聲稱度身訂造,切合不同客戶的個別需要。我個人認為大都是荒謬絕倫,這跟寶藥黨的分別,只在於一個是合法騙子,另一個是非法騙子而已。且來看看他們的行騙手法,大致可分為四個步驟。
第一步是評估你的身家、收入和開支,這作為第一步是非常合理的,沒身家、入不敷支的人,對他們來說無利可圖,他們是不會花時間理會的。另外一個用途,就是計算將來退休生活的洗費,這個將會在第二步利用到。
第二步通常是詢問客戶理想的退休時間,或以人均壽命等計算出客戶需要多少錢才能退休,從而設立一個金額目標。這步驟貌似合理,因為人們大都認為做事要有計劃,而計劃的第一步就是訂立目標。但我認為這步驟是多餘的,假設一個人很貪心,他希望明天可以退休,這可行嗎?又假設一個人物慾很低,但身家卻很厚,不用投資也可吃過世,那是否就不用計劃,讓資金白白浪費?因此,這個詢問實際上只是誘使客戶訂立一個中規中矩的目標,讓客戶覺得這是自己設立的目標,心理好過一點。這是騙人技倆的一個重要手法,讓他們認為自己的行為,完全出於自願。
第三步(有時也會在第二步前實行),是計算客戶可以承受的風險。方法通常是問卷,內容大致可分為兩部份,一部份是客觀因素,另一部份是主觀因素。客觀因素主要是看客戶的年紀,普遍年紀越輕,可承受的風險越高。主觀因素是看客戶本身心理上願意承受的風險,有些人保本至上,有些人則能承受較大的波動。表面看,這是很合理的,好像在根據客戶的需要和本身的條件而「度身訂造」,但仔細再看,當中有不少不合理的事情。
首先我們必須先了解何謂風險,風險主要分為兩個部份,損害機會率和損害程度,要用公式表示的話就是損害機會率乘以損害程度。例子有六合彩,六合彩10元一注,因為機乎100%不會中,買一注的風險就是10元乘100%=10元。因此,如果你身家有100萬,而只用10元買六合彩,這是一件風險很低的事情。但如果你身家有100萬,以100萬買六合彩,雖然中獎機會提高了不少,但這是一件風險超高的事情。再舉另一極端例子,不計通脹的話,港幣定期存款的是損害機會近乎0(不完全是0,例如銀行倒閉),因此風險也是接近0。
解釋完何謂風險後,我們再看看第三步可能存在的謬誤。首先看客觀因素,所謂的「年紀越輕,可承受的風險越高」,在現今社會這應該算得上是共識,但這是正確的嗎?當中的推論是這樣的:年紀輕,即使一無所有,但他仍有氣有力,仍有機會再賺另一桶金去博翻本;老年人則已無生產力,一無所有後就再沒有機會。推論過程好像很合理,但當中是有錯誤的。年輕人的資本除了積蓄外,有的是時間和氣力,他可以以工作賺取金錢,供養自己及存錢儲下一桶金。相對地,老年人的資本除了積蓄外,需要有一筆低風險並像年輕人不斷工作的收入的那筆資金,不然的話,年輕人跟老年人沒有可比性。因此,老年人當做高風險投資前,他應該預先扣除那筆工作資金,而剩下的錢的運用,他跟年紀輕的人可承受的風險,應該是差不多的。但假如扣除後,老年人根本沒剩,甚至是負數,他便不應該做高風險投資了。
至於問卷內容,關於主觀因素方面就更離譜,問卷的問題通常是問客戶可承受的價格波動,通常會有幾個選擇,例如A: 0%至10%,B: -20%至20%,C: -30%至30%等等。這不是弱智的問題是什麼?假設有人選了A,難道當有20%增長時他就不要?我的選擇是0%至無限,可惜沒有這個選項。這個問題是要評估客戶有多貪心嗎?用這個問題去決定該客戶應該買債券、股票等投資工具合理嗎?相信有點儲蓄的人都不會把所有資金集中在一處,可能都會有現金、股票、物業等,每項的風險和回報都不同,怎可以一概而論我可以承受多少價格波動?難道我喜歡過大海的話,我可以承受的價格波動是-100%至100%?
第四步,也是最荒謬的一步,就是將上面的所有連結起來,為客戶提供一個財務計劃。首先根據客戶的退休目標金額,看看現時收入能否達到該金額。不能達標的話,根據客戶可承受的風險,尋找一些相對應的投資工具,計算一下退休時可到達哪個金額。還不能達標的話,就看看客戶要不要改變一下目標。另一個可能則是客戶目標太低,可能不用投資也能達標,財策師自然也會問要不要改變一下目標。
只要細心想想,便知道這方法是洗腦教育,所謂的計劃完全是本未倒置的做法。首先,定立的目標就已經是錯,居然為客戶設定追求財富的上下限,大部份人都希望利益最大化,不希望為自己財富增值的人根本不會去找財策師。其次,大部份的建議都是買他們管理的基金,我們假設他們所管理的基金的表現都非常出色,他們公司的股價一定會更出色,那倒不如直接買該公司的股票好了。不可能存在我替客戶賺錢,而我本身的表現比我的客戶更差的情況,因為我只要依照我替客戶賺錢的方法去投資,我起碼能做得跟我的客戶一樣好。再者,通過這類機構買基金做投資計劃,要承受多重風險,第一是該機構本身管理上的風險,第二是該機構選擇的基金的風險,第三是基金所選擇了的投資工具的風險。既然基金公司也是買股票的,我們何不自己買股票,避開第一個和第二個風險?選股難,選基金則是難上加難。
可能有人會說,他們有專人全職管理,要比一般散戶隨意買賣好很多,但這其實需要一個先決條件,就是那些專人的利益,必需跟他們的客戶的利益直接掛鉤。可惜現實是,高昂的管理費,令即使他們客戶蝕錢,那些專人也仍有錢賺。跟他們利益直接掛鉤的只有客戶數目,因此他們都積極地尋找新客戶,積極地推銷他們的行騙手法。另外更奇怪的是,為什麼要相信一個身家比你少的人的理財計劃呢?但如果他的身家比你多的話,那麼你應該跟他做同樣的事,而不是相信他而買入一些他自己也沒買的基金。那麼,基金完全是騙人的東西嗎?也不全是,因為基金是給非常有錢的人玩的,但財策師不會用這方法去游說他們,這是跟本篇的題目完全不同的另一個故事,日後有機會再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