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慣性高估政策威力,繼滬港通後,今年剩下一個多月時間,如果外界仍以為內地要透過減息去令全年經濟達標,那就未免太高估減息的威力了。減息的確會釋放更多市場樂觀預期,滬港通的樂觀既然落空了,減息絕招一出,誰敢說內地股市會再食之無味?滬港通南、北向額度使用每下愈況,減息後的額度消耗量,某程度上就可被視為來自外資大戶及境外投資者,對人行決定的一個另類公投。
內地財經網在減息後進行的一個最新調查顯示,有42%意見相信,周一內地股市可有介乎1%至3%的升幅,認為內房股會上升的,更接近八成,惟同一時間卻有逾半數意見相信,內銀股要下跌。的確,不對稱減息——貸款利率減幅大於存款利率,及再將存款利率上浮幅度擴大,數字上幾乎全數抵消減息的正面影響。須知道,內地存款持續流失,大部份銀行提供的存款利率亦已經處於上浮上限,現在更進一步容許調高,短線在其他情況不變的環境下,銀行極有可能進一步提供高息搶存款,利息成本不跌反升,怎會傳導至貸款利率上呢?法興的形容最好:「Easing by not easing」,這是對當前局勢異常樂觀的人一個很好提示。
意味政策已寬鬆
人行強調,減息不是貨幣政策轉向,並且將之包裝成為利率市場化的邁進一步。但顯而易見,任何一間中央銀行,減息就已經意味政策寬鬆;在內地而言,之前是失敗的非常規性流動性寬鬆,現在只是回歸至運用常規性工具的政策寬鬆。基於內地目前利率仍然高企,而減息短線可能令銀行進一步加劇存款競爭,隨時未見其利,先見其弊。但正因如此,反而埋下更大的政策預期,包括用劃一全面降準備金率去配合,並且再調整貸存比率的計算,形成一個減息的決定,可以引伸翻炒三次,市場又可以再靠預期繼續買升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