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之所以有這麼樂觀的估計,是因為中國的儲蓄及投資比率高,而基建方面仍有空間作更多的公共投資;再者,中國農村尚有大量勞動力可供釋放,加上教育的普及,中國人的生產能力還可以進一步提升;此外,中國的本土市場龐大,只要在分配方式上作些調整,就可利用內需去帶動經濟作進一步上升。
很明顯,以上種種對中國有利的客觀因素,都是美國所缺乏的。所以他預期,在未來15年裡,中國的經濟增長率仍可維持在7%左右,但美國的增長率卻只能維持在3.5%水平。在這麼大的增長差距下,中國在經濟實力上超越美國已指日可待。
劉教授的分析有堅實的客觀數據支持,十分令人信服。不過,令我能夠對中國經濟持樂觀取態的,還有一項我認為非常重要的主觀因素,就是中國人中普遍存在的發奮圖強精神。
自晚清以來,中國內憂外患,人民流離失所,但求兩餐保命,不敢奢求幸福,即使到解放後,頭三十年,中國人仍是把精力放在內鬥上,人民受盡折騰。直到改革開放後,中國人才普遍可以不用為活著而耗盡一生的精力,才有剩餘能量為改善將來的生活作打算。少數人成功富起來的經驗,對十三億中國人的刺激,遠超一般外國專家的想像。這股動力真是世上其他地方難以比擬。
現時中國人普遍都有追求更幸福生活的空間。農民已不受戶口制約,可以選擇出城打工。那間公司的工資高,就去那間公司做。有讀書能力與有技能的,不愁沒有大機構高薪聘請。願意省吃儉用的,可以省些錢做生意。別有創意的,還不乏風險投資基金願意投資做嘗試。
這種環境令很多中國人都自以為鴻鵠將至,可以大有作為。我在內地也有不少業務,我發覺內地的同事比香港的同事更夠膽轉工,更願意冒風險去創業。作為僱主,我有時亦為此而頭痛;但作為中國人,我卻因而對中國的前景更有寄望。
我看到中國全國上下,都在發奮圖強。基層的都想有機會發達。這雖然庸俗一點,但總好過一早認定自己沒有機會向上流動。中層的在追求名譽地位,那就要在學術上或事業上做出成績。高層的想在中國崛起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角色,那就必須為國家、為人民作出更大的貢獻。
中國有那麼多的人在努力,屢敗屢戰,經濟怎會沒有動力?現時中國的社會制度存在著很多缺陷,改善的空間還很多。因此,只要不斷地在制度上作點修正,就有大量的生產力可解放出來。因此,中國的經濟雖然表面上問題很多,但只要有這麼多人仍在努力,總趨勢依然會不斷向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