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的第二季度開始,中資券商股有一個長達15個月的蜜月期,大牛市賺佣賺到笑,高位又成功配股集資,擴充孖展業務,賺息又是賺到笑,當時可以說是受盡了朝廷恩惠,畢竟A股這個牛市是官方大力所催生。可是券商得到的好處,原來是要還的。當股市塌下來,即使明知水位仍然是大幅偏高,一樣要身先士卒,衝入災場接貨。孖展生意大幅倒退,昔日高位配股所得的銀両,卻已經全部變成自己的蟹貨,換句話說,風險和以前一樣,唯一分別是少了利息收入,而要去博資本增值,以目前大環境,當然凶多吉少。最後還有期指市場,更加是變相話停就停。
面對官方的壓迫,可以想像券商只有無奈的配合。根據《別讓》一文的邏輯,假設有券商膽生毛,打算勸諫想抗命,也會被曉以大義,訓導要回看昔日好景的時候,受過幾多國家的好處,忘本是如何大逆不道,在中國經營生意,不會是貨銀兩訖單單清,而是拖泥帶水有包袱。上述潛規則當然一直存在,《別讓》一文只是幫倒忙,將背後的意識型態清楚展示出來,加上有券商股這個強而有力的示範單位,相信會令那些依然天真的投資者醒覺。
長久而來,中資股都被認為是政策市,有八成以上公司要靠政策食胡。政策的優惠,原來是要背上無形的負債去交換,所以中資股一定要好平,才可以吸引嚴謹的投資者去冒險。今次進一步解開了H股估值超低之迷:無定價權又跑不了,不單止要硬食逆境,甚至隨時要報國,風險高而回報低。
中國依然是一個十幾億人口的超級大國,消費市場有很大的空間去發展,但我們在投資中國內需概念的時候,應該要慎重考慮公司到底是跑得了抑或跑不了,變成社會企業的可能性會有幾高。
在全球一體化之下,最簡單依然是選擇一些強而有力的外國品牌,必然逐漸蠶食土產品牌的份額,有定價權有能力加價,不怕人民幣貶值風險,最重要是跑得了。未必是話走就走,至少未來不需要卑躬屈膝,硬食不平等條件去報國,贏埋贏埋不夠一鋪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