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對也門認識有限,但也門其實歷史悠久,曾是士巴女王的領地(聖經舊約也有記載),後來成為奧圖曼帝國的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圖曼帝國崩潰,北也門率先獨立。南也門仍為英國殖民地,因為英國不願放棄阿丁港(位處進出紅海的要道)。直到1967年,英國才被南也門的反殖民武裝力量趕走。
其後,南也門獨立,但沒有與北也門合併,因為南也門親蘇,行社會主義,而北也門卻親西方,行資本主義;直到冷戰結束,親蘇力量式微,南北也門才有機會統一,掌權的當然是北也門的力量。不過,統一後,南也門的分離主義勢力一直繼續活躍。
統一後,也門仿照北也門行民主共和制,選出原先北也門的總統薩利赫任新總統。可惜,從西方移植過來的民主制度,在阿拉伯國家都沒法成熟,在埃及與突尼斯如是,在也門也如是;選出來的總統都會變成獨裁者,而推翻獨裁者的代價則是部落混戰,人民更沒有好日子過。
薩利赫當選也門總統之前,其實已在北也門任了12年總統,統一後又再做了21年總統,前後做了33年,與做皇帝已沒有多大分別。不過由於薩利赫親西方,冷戰期間願意配合西方抵制蘇聯在中東的影響力,冷戰後又願意支持西方打擊伊斯蘭恐怖主義。所以一直得到西方的照顧,任其在國內獨裁專政。若不是阿拉伯之春,薩利赫可能有機會做終身總統,或者改由他的兒子來繼位。
阿拉伯之春令西方誤以為,各地起義的是一批西方更接近的新興力量,因而押注給他們,而放棄了那些已跟隨他們多年的舊盟友,包括突尼斯的本.阿里,埃及的穆巴拉克,以及也門的薩利赫。可惜事與願違,這批獨裁者倒台後,局面一發不可收拾,即使後來局勢稍為平靜,但新當權者對西方都有一種強烈的不信任感。以色列就埋怨西方押錯注,令他們的處境比以前更加惡劣。
現時,突尼斯的局面已漸趨穩定,但埃及仍不時有暴亂,不久前就有十多人在反政府示威中遭軍警射殺。至於也門,形勢並不明朗。什葉派的胡塞勢力佔據了首都,但也門人主要是遜尼派(佔65%),且西方亦不信任與同是什葉派的伊朗交往過密的胡塞勢力,他們應該沒有機會一統天下。
這種混亂的局面,為阿蓋達組織提供了機會。最近襲擊法國《查理周刊》的恐怖行動,就由也門的基地組織策劃的。如果在以前,美國早已出兵平亂,但美國已失自信,唯有袖手旁觀,把大使館也關閉了。看來也門人還有一段苦日子要過;他們唯有希望,早點有新強人出現,可以把局面穩定下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