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習大大訪問的華麗安排背後,大家各有所求。英國《衛報》有評論文章話,3年之前,不會有人想到卡梅倫這個年輕首相,會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英國最大膽的外交政策轉變者。變局初現在今年年初,英國政府宣佈,他們將加入中國牽頭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成為首個加入的非亞洲國家。英國的緊密盟友美國一直反對英國加入亞投行,因為美國認定亞投行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是一種威脅。英國過去一直跟著美國制定自己的外交政策,因此英國自把自為加入亞投行,是自1944年以來首次獨立進行的重大外交行動。
英國這樣做不是靈機一觸,而是政策巨變。推動首相卡梅倫作這樣轉變的關鍵人物,是財政大臣歐思邦。44歲的歐思邦比卡梅倫年輕5年,更不怕轉變,歐思邦對中國崛起令全球經濟帶來的巨大變化,有深刻的認識。上次中國國家元首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要追溯到10年前的2005年,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訪英,當時英國經濟的總量比中國還要大,但現在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相當於英國的三倍以上。
自2007年爆發的金融危機後,歐洲的經濟增速徘徊在0%附近,全球經濟更加依賴中國經濟的增長,也要中國的資本投資。英國無論是左派還是右派政府,對這個新局面都不可能熟視無睹,歐思邦力促卡梅倫抓住和中國建立更緊密關係的機遇。特別是卡梅倫任內,還要進行脫歐與否的公投,萬一公投多數支持英國脫離歐盟,其衝擊不可小覷,若能和中國建立緊密經濟關係,將是英國的安全閥。
更現實的是英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已經被忽視得太久,沒有資金投資。中國願意投資英國高鐵、核電廠,以及北部振興計畫,這就為英國經濟帶來難得的機遇。
英國有所求,中國也有所求。中國和英國這個西方大國建立如此緊密的關係,就不怕美國的圍堵政策。先是南韓,再是英國,中國拉下一個又一個經濟大國作為緊密盟友,當可鞏固外交上的地位。
同樣重要是在輸出基建上的突破。中國基建產能過剩,最好就大量出口,以推動經濟。外國沒錢買中國的基建設施,不打緊,中國就送出一個套餐,整個項目出口,承包興建,你無錢我借錢你興建,外國只要願意,就坐享其成,由基建帶動經濟,所謂「一帶一路」,就是這種模式。
今次中英簽約興建的英國欣克利角核電站項目,就是用此模式,整個項目投資180億英鎊,將由法國電力佔股66.5%,中國廣核集團佔股33.5%,雙方按比例出資,換言之英國政府不用出錢,就因興建核電廠有2.5萬人就業,將來還有便宜電力可用。未來中國還會在英投資建兩個核電站,其中布拉德韋爾項目將由中方控股66.5%,並使用中國自主研發的「華龍一號」核電站技術,成為首個中國出口核電站的樣辦。
中英兩國的共同利益,在於互補長短,發展經濟,政治意識型態的分歧就暫放一旁,輕輕帶過就算。外交,還是相當現實的遊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