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恒指升到3萬點,平均市盈率也不過12、13倍,平絕全球,一點也不貴。」在螢幕中,一個中資機構分析師如是說。
假設恒指是由50家騰訊控股(700)同級公司所組成,一早已是5萬點,平均市盈率會是幾十倍,貴絕全球,可是那樣在國際投資者眼中,反而才是真正物有所值。如果要用平均市盈率衡量價值的邏輯,那麼恒指踢走騰訊,豈不是有更多水位?
所以這種比較法完全是誤導,香港是一個資產型股票市場,大部分公司增長潛力有限,估值自然偏低,外國則是知識型股票主導,雖然生意風險大,卻有機會持續高增長,估值一定高得多。市場指數是由上了位的大公司所建構,這些大公司有如騰訊一樣,透過網絡或者品牌效應,為業務建立了強大的護城河,加上知識型生意有贏家全取的特質,大公司有競爭優勢。所以外國指數成分股有高增長潛力,而並非太大風險,估值數字高是正常。
既然不同市場不能互相比較,那麼自己和自己比可以了吧。恒指目前的平均市盈率,以歷史作參考的確是偏低,現水平再升兩至三成才算重返中位數。可是恒指主要是由中港公司所組成,中國在2000年至2007年之間欣欣向榮,即使是資產型公司,在當時也可以增長迅速,2009年後,產能過剩,人工成本急升,環保規管嚴格,企業整體盈利能力今非昔比,市盈率自然要打折。
至於香港過去經濟發展屢創奇蹟,但近十年酒店零售,只不過是靠食「自由行」的鴉片煙,今次北水南下,可以說是祖國可以俾香港的最後鴉片。在發展潛力接近見盡的情況下,本地公司市盈率不會高。
其實那個分析師所反映的,是香港股市出現了質變;「換莊」。以前外資做莊,衡量種種風險因素增長潛力後,只肯給港股一個低估值,現在中資入場接管,他們的投資思維是幼兒園水平,計幾條死數就以為搞掂,可是財雄勢大。以A股狀況參考,他們最終要將整個港股市場全個買起也不是問題,不用理會外資眼光。
自己繼續追捧港股,覺得有頗大機會挑戰3萬點。只是想提醒大家,追還追,不要在過程中用類似平均市盈率的方法,去理性化一個投機的活動,否則入了迷,他日泡沫爆破時會死得很慘。(基金持有騰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